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说说民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10:13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说说民歌,这好像是一个久违的话题。大年初七晚上,随着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颁奖晚会《灿烂星河》的播出结束,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每晚连续播出的首届全国性民歌电视大赛落下帷幕。于是我特意约见了大赛及颁奖晚会的总撰稿人——黄湘,围炉共话民歌。那天,窗外瑞雪飘飘,室内,我们谈兴正浓。

  灿若星河

  苏丹(以下简称苏):我发现你在谈到民歌大赛时,反复赞叹说中华民歌灿若星河,而且颁奖晚会的标题你也拟定为《灿烂星河》,这是你在大赛过程中最强烈的感受吗?

  黄湘(以下简称黄):是的。本次大赛是建国以来所举办的首次全国性、最大规模的民歌电视大赛,全国共有44个民族的一千多组民歌报名参赛。从演唱形式来说,有独唱、对唱、多声部合唱、重唱以及弹(拉)唱,还有一个人的多声部唱、表演唱等,可以说,涵盖了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歌唱形式;从风格曲式上来说,有山歌、牧歌、渔歌、小调、长调、劳动号子、田歌、大歌、宴席曲、风俗仪式歌曲等;从歌种分类来说有信天游、漫瀚调、花儿、开花调、爬山调等。我作为导演组的一员、又兼任大赛评委,在整个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被中华民歌的丰富多彩所震撼、所感动,心里多次蹦出的一句短语就是“灿若星河”;后来我在撰稿的过程中查找资料,得知光是我国音乐典籍《民歌集成》所收集在册的民歌就有40万首,56个民族平均每个民族有近万首民歌,也印证了我的这种感受。

  苏:经你这样一说,我觉得民歌从纵向历史的过程来看,也给人一种“灿烂星河”的感觉。因为中华民歌应该是从原始社会,就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了。只因为没有文字与乐谱,当时的民歌无法保存下来。

  黄:是啊。记得我在颁奖晚会的台词中对民歌的历史长河作过这样的描述:“中华民歌,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程,可上溯到天地洪荒。从春秋的《诗经》,到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从屈原的《九歌》,到唐宋的‘曲子词’,从元代的‘散曲’、‘小令’到明清时代的乡谣俚唱——千百年来,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民歌,一直放射出永恒的光芒。”

  黄湘在这里提到的我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中的《国风》,就收录了当时我国北方的160首民歌,虽仅有歌词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也就是说在2500多年前,我国民歌已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而这种漫长的历史“痕迹”在今天的民歌大赛中,还能让人感受到。且不说民歌那种口耳相传、代代传承的方式,决定了许多民歌还一定程度保留着其古老的“遗迹”,这次参赛的一些民歌,由于其民族本身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基本保存着它至少是六百多年前的原初状态。比如来自四川的黑水藏族多声部合唱。据专家介绍,藏语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大的改造,而黑水藏族今天所使用的语言,仍是最古老的藏语,被称为古藏语的“活化石”,他们表演的多声部合唱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以及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异常古老的。而羌族老人们穿着古老的盔甲、挥舞着古代才有的兵器所演唱的多声部合唱《出征歌》,则更是那个时代民族迁徙和战争片段的“真实”写照。所以,黄湘说中华民歌“灿若星河”一点不为过。

  民歌的原生态与次生态

  苏:从本次大赛的广告宣传片以及比赛过程中主持人的台词里,我发现你们总在反复强化一个概念———原生民歌。莫非还有“次生民歌”一说?

  黄:有“原生”的概念,就有“次生”的概念,当然这是一种比喻或者叫“借用”。先讲“次生”民歌,从曲子的角度上说,由作曲家对一首民歌的旋律进行艺术的发展、加工、改编,或者作曲家对某一类民歌的风格进行模仿所创作出来的歌曲,都可视为“次生民歌”。从演唱方法上说,就是用西洋的发声技巧所训练出来的声音,最大限度的贴近民歌本身特有的风格特点,来演唱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或者直接演唱民歌,我们就可叫“次生民歌”唱法。

  苏: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所分的“民族唱法”,应该属于你所指的“次生民歌”唱法?

  黄:是的。叫它“民族唱法”是相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如果相对于中华各民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那一种从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唱法如果叫“民族唱法”就不够准确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民歌有不同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就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地域的民歌,其演唱技巧也大多不同。那么如果将一种唱法统称为“民族唱法”,到底是指哪个民族的唱法?这样混淆的概念会给现代的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种误解,以为中华民族的民歌就那么一种标准的唱法,由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创造出来的,通过“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所强化其概念的,以为那就是中华民歌的“代表”,也不妥。准确地说我们将这种唱法定性为“西洋唱法”的“民族化”,仅仅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歌唱法中的一种“唱法”。强调“原生态”这个概念,举办这样的以“原生民歌”为主的电视大赛,就是要正本清源、矫正概念,对我们的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歌文化的启蒙,让我们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从这些个意义出发,也就好理解“原生民歌”的概念了,那就是“原汁原味”。

  我记得黄湘在颁奖晚会《灿烂星河》的台词中,对民歌的“原汁原味”是这样表述的:“民歌,是从人的血脉中流淌出来的艺术,所以它捎着体温、带着脉动、蕴涵着生命的呼吸。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纵情放歌,无论是缠绵悱恻、还是呼天抢地——远古,人类就是凭借民歌抒发人生感慨、赞颂天地万物、叙说历史故事、倾诉炽烈爱情。在血脉中涌动,与生命共呼吸,震颤心灵和情感,在口耳相传中铺张,这就是民歌的品格———质朴、鲜活、个性张扬;带着山与水的和声,鸟叫蝉鸣的律动,野花的艳丽与魅惑,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我想,黄湘在这里是想告诉观众,民歌的魅力,是真诚、真挚、鲜活,与生命同体,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

  中华民歌的电视大发现

  苏:这是一次以展示西部民歌为主的电视大赛,为什么不直接做“中华民歌电视大赛”?

  黄:这是第一次尝试作民歌大赛,得先积累一些经验,为今后有可能作的更大规模的民歌大赛作好准备;其实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我在颁奖晚会的台词中所体现的:“西部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广袤的地域,缤纷的山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宝藏。无论是田间地头的插秧小曲,还是旷野上的游牧放歌,无论是绿树林中的呢喃小唱,还是大山顶上的阵阵高腔————西部民歌如灿烂星河,西部是民歌的海洋。”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原因,中华民族最丰富多彩的民歌资源宝库,大都集中在西部。

  苏:你多次提到的民歌“电视大发现”也都集中在西部?

  黄:当然。也就是说在祖国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至今尚有许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歌演唱形式、堪称奇绝的演唱方法,往往只局限于狭小到当地村寨传承,只有少数专家知道,没有被更多的人们所了解,更不要说全国范围内的电视观众。这次被电视的镜头第一次展现在全国的电视观众眼前,其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藏,也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不整理发掘使其保留下来,可能就要消失了。前面提到黑水藏族和羌族的多声部合唱,这是我们总导演李罡亲自下去寻找来的,来参赛的歌手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当地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唱了,随着老人们的故去,这样的遗产就消失了。这样的教训不是没有,比如说这次集中展示的一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奇绝唱法————呼麦。一个人同时发出高低两个不同的音,高手能同时发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音。据音乐专家介绍这种唱法缘于古老的宗教,三声部同时唱给天、地、神听,从前盛行于蒙古大汗的宫廷,具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后来这门绝活被老歌手们带进了坟墓,在内蒙古地区逐渐消失了。幸好蒙古国还有仅存的老歌手在演唱呼麦,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将老艺人请了回来,重新学习,才又将这一老祖宗的绝活传承下来。而且还将这一古老的形式推陈出新,据说八百年历史上没有女声唱呼麦的,这次一下展示了好几个女呼麦歌手。

  苏:我发现被你称着“电视大发现”的民歌奇绝品种,大多集中在多声部组别。从前面提到的黑水藏族、羌族多声部到蒙古族的呼麦,无一不是。

  黄: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加之地域和视野所限,以及观念和历史的局限,所以对自己的“文化家底”难以一下就搞清楚,有时候即使当地人知道有这样的东西,也不知其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所以在电视这种影响面最广、但也是新兴的媒体上,许多民歌的奇特形式,过去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声部民歌就属于这种情况。比如说在此之前大概只有贵州的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曾经出现在央视的荧屏上,这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侗族大歌走向了的西方舞台———法国巴黎的艺术节,古老的侗族大歌的出现,完成了西方艺术界对中国民歌多声部的发现。因为在此之前的西方音乐界,曾经傲慢地不认为中华民族有多声部民歌。1933年在上海翻译出版的西方音乐理论家阿尔斯特的《中国音乐》里就说:“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另一位西方有名的音乐史家格鲁倍尔的《音乐文化史》更直接地说中国“根本就没有多声部的复调进行,更不必谈和声与和弦了”。

  在当时西方音乐文化学者的眼中,没有产生多声部音乐的民族,在世界文明程度的排序上,至少要低一个档次。许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音乐工作者不断的采风、发掘、收集和整理,发现中华56个民族中,竟有多达29个民族历史上就拥有多声部民歌。

  本次大赛,首次在央视的荧屏上,同时推出12个少数民族的13组多声部民歌,完成了中华民族民间多声部音乐的一次电视大发现、荧屏大展演。比如第一次登上央视的荧屏,就获得金奖和银奖的贵州的黔东南“苗族大歌”和苗族男女声对唱,就被北京专家学者和大赛导演组公认为本次民歌电视大赛的重大发现。

  收获颇丰的贵州民歌

  苏:讲到侗族大歌、苗族大歌和苗族男女声对唱,你对贵州民歌在本次大赛上的成绩特别关注吧?

  黄:肯定的。这一两年,我与在中央电视台的另一位贵州籍的导演李尊合作,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一直致力于介绍我们家乡的民歌和民族文化,这不仅仅是对这片土地的熟悉,更是出于一种热爱。近一两年我们先后作了《苗族飞歌》、《走进侗族大歌》、布依族的经典民歌《好花红》等专题片在央视荧屏上播出,使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今年还有《侗族情歌》、《苗族大歌》、《苗族古歌》的拍摄计划在酝酿准备。就本次大赛而言,说我们对贵州民歌的成绩特别关注,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所有的节目几乎是我们推荐的,许多节目还是我开着车亲自下去挑选、录制的。我们自己原来了解一点,又请教专家知道一点,但根本的你得亲自下去看,去发现和感受,挑出你认为是具有竞争力的节目,带到北京去让专家评委们、电视观众评判。

  苏:你亲自跑了几个地区?

  黄:在短短的七天之内,我开车跑了黔南、黔东南、黔西北三个地区,在当地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挑选了近三十组节目带到北京。

  苏:全国共有多少组节目报名参赛?

  黄:全国共有一千六百多组节目参赛,经过专家组初评和复评,最后共有九十六组节目进入决赛,贵州就有九组节目进入了决赛,它们是:台江苗族大歌、黎平侗族混声大歌、侗族女声大歌、榕江的车江琵琶歌、剑河的久仰苗族情歌对唱、布依族的女生独唱、水族的女声独唱、阿幼朵的“苗族飞歌”以及黔西北的苗族大歌,几乎占了全部进入决赛节目的十分之一。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台江“苗族大歌”,以其奇绝、精湛的表演和较高的艺术性,在原生多声部民歌组别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夺得惟一的两个金奖之一。被誉为本次民歌电视大赛的两个“重大发现”;另一个堪称本次大赛“重大发现”也是我们贵州剑河的苗族男女声对唱《久仰情歌》,获得原生对唱组别比赛的银奖;获得银奖的还有侗族大歌、车江琵琶歌、阿幼朵的《苗族飞歌》等。获得铜奖的是布依族女歌手何士霞等。此外,黎平县委宣传部、黔东南地委宣传部和毕节地委宣传部分别获得中央电视台颁发的民歌保护奖和最佳组织奖。

  相比以往央视举办的其他大赛,贵州代表队在本次大赛中,可谓收获最丰的一次了。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奖他们,这些民间歌手不容易,从田间地头走出来,在全国的荧屏上展示了民族的风采,宣传了贵州的文化,为贵州争了光、添了彩,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此重视他们,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些条件,不能让这些宝贵的东西失传了。

  发现“苗族大歌”

  苏:你一直提到“苗族大歌”,而且还获了本次大赛的多声部的金奖。以往人们只听说贵州有侗族大歌,没听说过有“苗族大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黄:先说说“大歌”这一概念,你知道“侗族大歌”是指侗族多声部民歌,侗族也有单声部的民歌,被俗称为“小歌”。我原来听说苗族也有多声部民歌,就借用侗族大歌的概念去寻找“苗族大歌”。那么在当地谁都没有“大歌”的概念,当找到歌手我问他们会不会唱“苗族大歌”时,他们说不会,我问他们会唱什么?他们告诉我会唱“情歌”。我立即有些表现出失望,陪我的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还安慰我说没关系,要是这里没有,再陪我到下面去找。我让歌手们先唱唱他们所说的“情歌”,他们开口一唱,就把我惊呆了,立即脱口说这就是“苗族大歌”。歌手们还争辩说他们唱的不是苗族大歌,他们唱的叫苗族多声部。

  苏:源于侗族大歌的概念,又在苗族多声部民歌中获得对应。从此“苗族大歌”这一名称随着他们荣获金奖而在央视的荧屏上传播开来,被北京的专家们所认可,你是功不可没呵。

  黄:“苗族大歌”的录像带回北京后,还没有比赛,先在导演组引起了轰动,大家一致看好它在本次大赛上的“前途”,总导演李罡还开玩笑说要给我颁发“民歌电视发现奖”。果然开赛后,“苗族大歌”虽然在决赛阶段6场比赛的最后一场才登台亮相,最后还是获得了评委为全部96组节目打出的第二高分,这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因为获得全场第一高分的节目,是一个用电声和打击乐、马头琴伴奏的时尚改编民歌《嘎达梅林》。所以苗族大歌是所有原生态民歌节目中,比分的第一名,它的比分下面是紧随其后、同获另一个多声部金奖的节目————蒙古族具有六百年历史传承的宫廷“潮尔”合唱,可以说苗族大歌所展现的民歌文化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

  “苗族大歌”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民歌文化,他们能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这句话用在别处还有争议的话,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黑人的灵歌、蓝调、布鲁斯、印第安人的民歌、美国的乡村音乐、能够在世界乐坛广为流行,就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独具特色永远是艺术的生命。“苗族大歌”是反排村出来的,那里还有反排木鼓舞,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反排木鼓舞能征服世界,它被誉为“东方的迪斯科”,这里我很赞同黄湘的观点,“苗族大歌”也是世界级水准的,也能征服世界。

  黄湘好忙

  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200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魅力西部》黄湘是总撰稿,今年西部十二省(区、市)春节联欢晚会《与春天同行》黄湘也是总撰稿,都是大晚会,他只好两边跑,干完这边干那边,来回飞了好几趟。这不,刚干完,贵州3·15晚会《诚信的诺言》又接上了。不是因为这篇稿件,嘿!还真好长一段时间没与他围炉神侃了。

  黄湘是知名的文化人、企业家,是第八、第九届省政协委员,此次,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出任大赛的评委和文学总监、颁奖晚会《灿烂星河》的总撰稿人,对举办本次大赛的意义,有一番深沉的认识,那就是在欧美文化弥漫全球、流行文化泛滥的今天,怎样保护、整理和挖掘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不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消失,有一种特别的忧思————一个民族的优秀民歌如果不再传承,这个民族有可能在世界各民族的“大合唱”中,丧失自己的声音,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苗族大歌”简介

  “苗族大歌”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雷公山麓的反排村,这里山高谷深,溪流纵横,森林密布,风光优美。自今仍保存着据说是反映苗族先民迁徙历程的古老祭祀性舞蹈————木鼓舞。这一舞蹈被发现后广为传播,到美国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这次在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的“苗族大歌”演唱者,便来自这里。

  反排苗族大歌(即多声部情歌)曲调悠扬,旋律低回婉转,强弱变化明显,娓娓动听,令人神往,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演唱者善于使用颤音表现对情人的浓浓爱意,歌唱中有的句段用真嗓,有的句段用假嗓,随着情感的变化假嗓与颤音并用,声音变化自然和谐,长音和下滑音使用较多,只有心上人才能品味出歌唱的本意,形成风格独特的曲调,可以说是苗族厚重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声乐技巧要求高,演唱难度大,演唱方法的独特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是贵州黔东南地区所独有。

  这次他们演唱的两首歌曲《假如你是一朵花》和《方召情歌》,前一首以和声丰富多彩、声调悠长而富于变化见长,后一首则是复调穿插流动,犹如行云流水。

  作者:苏丹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