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应专项立法保护民间文化(视点)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1日06:3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每一分钟都有一批民间文化消亡。”这是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很多公众场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2002年2月以来以季羡林、于光远、冯骥才为首的85位著名专家学者签名发出《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 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那些正在成为记忆的、甚至正在从人们记忆中淡去的传说、歌谣、剪纸、年画等民俗文化的意义,甚至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东西正在一去不复返,所以没有人像他们那样痛心疾首。如今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现代生活的冲击。 民间文化一般有3种存在方式:一种是靠人口口相传,比如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一种是靠物品来体现的,比如一些独特的生活用品、民间美术作品、工艺品;第三种是一些民间的祭祀、礼仪活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古老的仪式正在逐渐被人摒弃,一些生活用品已经弃之不用,包括民间工艺都面临失传的窘境。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说,民间艺术绝对是一次性的,有些尽管现在是活态的,但是一旦失去传承人,马上就会断绝。比如一些剪纸艺人,那些在陕西的古老村落里剪纸的老太太们,再过10多年,基本上就没有了。 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聂大江委员调查,甘肃工艺美术原有50种,现只余下30种。另据广西文化部门的材料显示,新中国建立初期,广西地方剧种18个,到上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以外,其他剧种多已难得一见。 2003年下半年,保护工作有了各级政府的领导、规划、参与和支持,情况大为改观。 8月底,江苏省部署对省内民间艺术开展“地毯式”调查、登记,目标是整理出版《江苏民间艺术集成》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此,江苏每年最少投入资金50万元。 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仅十几种民间艺术的保护工程一项,就已到位资金1000万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时代,就在山东潍坊,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一个日本商人花了3000元从当地一位农民手中买走了一块自明代传下来的模版。 明代的木版已经是非常珍贵的了,何况图样刻的还是当时的军事部署图,这具有多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啊!那是无价之宝啊! 近些年来,经过北京的潘家园、河北的高碑店以及全国各地类似的工艺品市场流出国门的文物中,民间工艺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依据我国现有的文物法和文物概念,民间文化却没有进入文物保护的范畴。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遭遇的法律困境,使很多专家学者认识到,必须尽快制定一部适合全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法规。 郑博超文 摘自《检察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2月21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