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让座”凸现道德危机?(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2日10:01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不过话又说回来,道德行为是否能通过这种物质刺激来臻于完美?由一名公交司机来发起这样的道德呼吁,是不是正体现了道德教育的缺失? 新闻回放 长春市一名公交司机自己花钱为让座设奖。这一举动产生了连锁反应,为让座发奖的公交车在长春越来越多。但人们也在争论:到底该不该把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 反对 社会公德岂能全靠物质鼓励 不可否认,通过物质奖励刺激了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是不是社会公德心的真正回归呢?当然不是。 真正的社会公德心与物质无关,相反应该是大公无私不求回报的。而奖励小奖品给那些本来就经常为人让座者,可能反而是对其高尚行为的一种亵渎或玷污。 同时,这种做法的负面作用也显而易见———容易让人误解他(她)是为了获取小奖品而让座。来自周围的流言蜚语极有可能使其产生干脆不让座的想法。如此说来,通过物质刺激的结果只能使原本具有公德心的行为减少而换来为了蝇头小利故作高尚行为的涌现。那么,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笔者认为,社会道德属于精神层面,奢望以物质来鼓励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提高道德行为素质只能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呼吁全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许成宝) 支持 有奖让座可激励“临界乘客” 实行“有奖让座”后,有人担心这种把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做法会使道德行为变得功利化,会使道德危机显得更加严重。我认为,这种担忧实在没有必要。 “有奖让座”现象与前两年出现的“见义勇为后索取报酬”的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两种现象的共通点就在于物质利益的给予或索取都是发生在道德行为之后。在这里,物质利益既是对道德行为的鼓励,同时也是对潜在道德行为的一种推动和提醒。 很明显,实行“有奖让座”以后,原来让座的人不会为了拿到奖品才让座,而原来不愿让座的人可能会因为有了奖品而让座。毕竟,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确实比流于形式的道德说教更能触动那些处于“临界”状态的人。“有奖让座”的直接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让座。 因此,笔者认为,物质奖励作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有助于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加入实施道德行为的行列,而不再仅仅是冷漠的旁观者。而当这种道德行为被唤醒并重新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时,我们就会发现,“有奖让座”这个奖给得值!(陈彦佳) 第三只眼 道德拷问为何由司机发起? 对长春市这名公交司机的做法,人们或者支持,或者反对。然而我却想到另一个问题———像这样一种带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社会道德拷问,为何偏偏由一位普通的公交司机来发起?更多应该这样做的人和组织为何偏偏缺席? 多年前,公交行业发起的“友爱在车厢”活动曾唤起多少人温暖的感觉,获得社会上多少掌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掌声悄悄地稀落下来。原因何在?恐怕主要在于没有及时赋予新解释、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从而使得这种号召逐渐显得老一套,渐趋冷落,直至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和足够的道德感召力。 然而,一个社会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的。社会需要尊老爱幼的美德,一段时间和某些方面的道德缺失必然引发新一轮的号召和呼吁。于是长春市的公交车司机又自发地发起“有奖让座”。 正所谓孤掌难鸣,这种行为虽然能够掀起社会舆论的大波,但客观地看,它却过于朴素,缺乏足够的道德信念的阐释。这样的工作理应由社会其他有关方面来完成,却落到一个公共汽车司机肩上,这是对道德教育的反讽,凸现了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尴尬。(林轩俊) (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