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各地农民工大量涌进省城贵阳市劳动部门提醒:找工作得有一技之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3日10:24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
2月18日,贵阳市春季劳务洽谈交流会拉开帷幕,招聘会提供了15238个就业岗位,有585家单位进场招聘。虽然本次招聘会首次开设了劳务输出窗口,但达成劳务输出意向的农民工只有1885人次。

  现场见闻

  春节过后,大批民工又开始涌入城市,寻找他们的位置,在招聘会现场,记者一直在寻找农民工的身影及适合他们的岗位。仔细走了一圈,除极个别的洗车场和餐馆的用工条件比较低外,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做出了大中专以上文化的要求。

  会场内的求职者大多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下岗人员。一位正在抄写劳务输出用工单位的黔西民工告诉记者,他在市场内找了一圈,只有这个地方比较适合自己,他准备多抄几个让老乡参谋参谋。

  很多集聚在贵阳市劳动力市场外的民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位民工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执照”,他们在里边兜了一圈又出来了。一位年轻人解释说,“执照”就是学历和技能,没有这个东西,他们就只能在街上等,偶尔会有人找他们打散工。

  位于贵阳市紫林庵的非法劳务市场依然很热闹。记者在这里遇上了来自黔西县的小丁。他春节过后,第一次背着行囊,随老乡来到贵阳。小丁说,见村里像他这样十八九岁的青年都出来打工了,他也跟着来了。现在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来自安顺的水电工小张,在贵阳打散工已经3年多了。他说,过去找活干比较容易,现在民工越来越多,他们这一行的压力也很大。小张很健谈,谈及民工权益保障和劳动法时,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他在贵阳3年多,换了10多个老板,从来没有签过合同,运气好时,老板会把工钱算给他,运气不好时,几个月都要不回来。“明明知道要签合同,当初为什么不签”?记者提出疑问。围观的民工回答得很一致:“你跟老板签合同,老板肯定不会要你!”

  贵阳市劳动局劳动监察大队队长时维建告诉记者,近年来,劳动监察大队为维护民工权益做了大量工作,一些用人单位收保证金、抵押金、不签合同、拖欠工资的现象不少。由于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很多粗活、脏活、累活甚至危险活的岗位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民工的权益就受到损害。

  进城前想学技术

  记者在凯里季刀苗寨采访时认识了一位叫潘芳的姑娘,她年前才从广东打工回来。潘芳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父母拿出多年打工积下来的3000多元钱送她到贵阳附近一家私立中专学电脑,但那家学校收了学费后什么也没教她,几个月过去后,她连开机关机都不会,只能随老乡到广东打工。潘芳说,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在一个有办公室、有电脑的地方工作。可是看现在这样子,理想只能是理想了。记者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潘芳说,再在家里待上一段时间,打听到用工消息,还是要出去。“还想学东西吗?”记者问。她犹豫了一下,说,“我也想学点技术,可就是不晓得学什么。而且,我怕再碰到只骗钱的假培训学校。”

  季刀苗寨里的一个小伙子告诉记者,中学毕业后,他到凯里做粉刷匠,受尽了城里人的白眼,现在家里正想办法筹钱,送他到驾驶学校学开车。

  采访中,记者发现,想学一门技术再出门找工作的农民工也不少。贵阳市劳动局就业市场处处长陈顺文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农民工进城务工前,都需要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项技能。贵阳市建立了71个劳动保障所,涵盖全市10个区县的街道办事处,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此外,该市还在各区、县、市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基地,很多经过培训的水电工、砖工、泥工都找到了自己的岗位。现在很多培训基地开始搞订单培训,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基地就培训什么人才,民工培训考核后,直接到用人单位上班。

  市场急需技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据统计,2001年贵阳农村有40万剩余劳动力,这个数字,近年来一直在上升。

  贵阳市劳动就业局书记田利告诉记者,早在10年前,贵阳市就开始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沿海设立了劳务输出窗口,传递就业信息,组织了不少农民工到沿海就业,但有效转移的数量很有限,大部分民工外出打工还是盲目的。

  从贵阳市劳动部门的综合信息看,学历和工作经验兼备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紧缺,技术性工人,有一定经验的促销人员供不应求。田利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很大,有两个矛盾非常突出,一是供大于求,一是结构型矛盾,技术工人缺乏。

  田利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春节在省博物馆举行的一次招聘会上,几百家单位提供了几千个岗位,吸引来8万多农民兄弟。可是招聘会结束,只有不到1000人达成就业意向。招聘单位纷纷表示,农民工不具备他们要求的条件,文化低、技能差。

  加强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从事脏、累、差的体力活,但城市在发展,更需要懂技术,有文化的现代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技能成为劳动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1年,贵阳市在息烽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免费培训基地,采取农民自己带米、政府补贴菜金的方式,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当年接受培训的农民,现在有的已经自己拉起一支施工队伍,当上了老板。该市紧接着在开阳、修文等地也建立了农民培训基地,这些基地每年能培训6000到8000农民,但相对于年年递增的农民工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我省一些退休老干部组织了“贵州省劳动力促进会”,并在各地州市成立了分会,为各地农民带来了很多用工信息。但很多村民仍然抱有“饿死不离家”的旧观念,害怕进城后遭白眼,这其实是因为身无一技之长,不自信。

  田利认为,那么多农民要脱离土地,到城市工作,政府就要在机制和政策上进行调整,建立新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工建立畅通的就业通道。除了在政策上提供服务,还要投入一定资金,为民工建立信息平台,并为在城市打工的困难民工解决实际困难。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基地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应该加大培训基地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此外,建立覆盖农村的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作者:樊园芳黄诚克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