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科技再现重庆大轰炸 三峡博物馆大轰炸馆设计方案揭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3日11:13 四川新闻网

  中国西部网消息

  三峡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竣工。昨日,三峡博物馆大轰炸馆设计方案公开评标揭晓,重庆市一家专业设计公司的方案中标。

  大轰炸馆是三峡博物馆重要的展览项目,该馆占地1200平方米。

  根据中标方案,大轰炸馆将由序厅—抗战岁月—战时陪都场景—大轰炸半景画—大隧道惨案复原场景—纪念厅六大部分组成。馆内将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真实再现大轰炸的幕幕惨景。

  专家组有关负责人说,中标方案将作进一步深化,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展览馆序厅 九个日子刻骨铭心

  一走进大轰炸展览馆的大门,就到了序厅。

  整个序厅色彩凝重而冷峻。一幅幅大轰炸的历史照片组合成一个半圆,镶嵌在墙上作为背景,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令人难忘而痛心的岁月。一栋栋倒塌的吊脚楼、一条条抗日救国的标语、一群群惊慌失措的市民……

  在这再现惨景的墙上,刻印着“1938年10月4日、1941年6月5日、1943年8月5日”等9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序厅的正中,一座高耸的抗战胜利记功碑格外引人注目。记功碑从大轰炸的弹坑中建立起来,在玻璃构形的地面上依稀可见散落的弹片。

  方案设计者介绍,玻璃地面既是山城形象的表现,又是破碎山河的象征,而记功碑更是体现了重庆人民炸不垮的精神堡垒。

  序厅唤起人们对日机大轰炸刻骨铭心的记忆。抗战岁月厅 陈列展览日机暴行

  紧接着就是“抗战岁月”厅,它陈列展览大量的文物资料,分为国难陪都、日机暴行、团结抗战三大版块。

  在这里,除了能欣赏到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还将看到栩栩如生的实物造型。

  重庆是当年中国的抗战陪都,也是二战期间同盟国在远东的指挥基地。抗日战争一开始,全国一些著名学校、企业迁建重庆,知识界、经济界的知名人士会聚山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难陪都”版块主要通过汇集全国的资料,介绍这一时期的山城重庆。

  然而这个大后方却并不平静。因为,日机的暴行使得人们无法安稳地伴着江水的拍岸声入眠。“日机暴行厅”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破碎的重庆。透过玻璃的地面,我们看到一片片废墟、砖头、弹片上滴落着鲜血,在瓦砾中还看见一只只张开的断手。而废墟上,就是日机飞天而降的炸弹,炸弹头一着地,尾部还直刺天空,“看上去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在这颗超级炸弹模型的上面,清晰地写着“日军轰炸重庆投弹21593枚”。就在这枚炸弹的旁边,是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小型炸弹,组成一个让人义愤填膺的造型。

  在“废墟”旁边的展墙上,一幅画让人深思:一位年轻母亲的腿被炸断了,手上的肉被炸掉了,骨头清晰可见,她无助地躺在地上,眼睛直盯着天空,“担心日机再将炸弹投在附近。”她的上衣已被解开,一岁多的孩子吮吸着她那干瘪的乳房。日机的暴行剥夺了孩子偎在母亲怀里安静享受母乳的机会,孩子的头偏在母亲的胸部,眼睛向上看着腾起的硝烟……

  面对日机的暴行,重庆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在“团结抗日”厅,一位老者正伴随着敌机的轰鸣,在高处拉起了灯笼防空警报。

  到了这个展厅,大家可休息一下,欣赏到实物造型和资料图片后,还可通过配置的智能查询系统和抗战歌曲点播机,查询展览的内容和点播抗战歌曲。另外,也可通过大型等离子电视观看“大轰炸的电影纪录资料片”。

  借助多画面自动展示系统,将看到当时民生公司抢运战略物质及运送出川抗日将士的相关资料。战时陪都厅 全城市民义卖献机

  沿圆形的旋转楼梯向上,自然进入“战时陪都”厅。

  这是一个过渡厅,设计的基调为追忆、再现和典型表现。

  “半景画”采用深浅不同的浮雕造型,展示陪都生活风貌和大轰炸前的城区形象,同时通过灯光,表现山城万家灯火的独特形象。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陪都时期繁忙的重庆码头,涌入重庆的各地难民,忙于运输的物质和难民的船只。在这熙熙攘攘的码头上也不乏生动的生活气息,一位穿着长衫的小贩站在河边,正给匆匆赶路的妇女拌酸辣粉。

  顺着码头往上走,很快就到了中央公园,这里人声鼎沸。有人喊,“在这危难时刻,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为抗战胜利作出我们的贡献。”原来各界人士正聚集在这里,举行“义卖献机”支援抗战的活动。一位黄包车车夫加入到这一队伍中,准备为抗战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半景画展厅身临其境全城轰炸

  顺着过渡厅往前走,就到了最为重要的展厅——大轰炸“半景画”展厅。

  大厅以山城半岛全方位的大型油画和近景的地面塑形构成,以日机五年半大轰炸重庆为主要内容。

  1938年2月18日,日本战机飞临重庆,开始实施日本参谋部对中国内地和战时首都——重庆进行空中打击的计划,从这一天起,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拉开了序幕。半景画将为观众演绎这悲壮的一幕。

  在这36米长的半景画上,囊括了大轰炸上下半城的主要街区及标志性建筑,同时展示“五三”、“五四”轰炸,有19条街道被毁,41条街道烧成火海的悲惨场景。

  更为精妙的是,地面塑形与半景画自然衔接在一起,画面与地面塑形融为一体,构成一个更加恢弘的三维空间。

  为了让观众真切感受轰炸场景,设计者在这个厅用上一系列的高科技技术,对大轰炸半景画进行全过程演绎。

  在灰暗的天空中,由多媒体合成的敌机群从左右方向轮番俯冲,疯狂投弹。此时,经三维动画处理的半景画面和前面塑形的场景中将定点出现炸弹爆炸、燃烧和火光冲天的景象。数字控制的激光灯来回扫射我方的高炮阵地,炮弹划出的光束直射向轰鸣的日机。

  逼真再现这一幕的同时,观众还可坐在动感座椅上完全感受爆炸带来的强烈震撼。在半景画现场将安装动感效果强劲的低频振动器,能够精确地随飞机、轰炸、房屋倒塌、大火燃烧等音频信号的频率而同步震动,并且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不影响观众交谈和参观的乐趣。

  当日机投弹,弹着点爆炸时,观众在动感座椅上将同步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与此同时,爆炸的气浪迎面扑来,现场顿时硝烟弥漫。

  入夜,万家灯火把山城打扮得分外美丽,忽然灯光转暗,一级、二级红色警报灯笼陆续高高升起,观众在指示灯的指引下入坐动感座椅,凄厉的警报声响起,半景画隐藏于黑暗之中。

  短暂的沉寂后,山城一片漆黑。霎时,沉闷的爆炸声、飞机快速的俯冲声、炸弹的啸叫声、高射炮声和机关枪声交织在一起。重庆城里火光冲天,人群四处奔逃呼叫。

  在追光灯的指引下,画面依次显现下半城被炸和燃烧的景象,从朝天门到羊子坝下半城浓烟滚滚,冲气仿真的房屋一间间依次倒塌,活动的电杆纷纷折腰。

  燃烧弹纵起的大火迅速蔓延,市区大部分很快被火眼覆盖,大量建筑物转眼间化为灰烬,从朝天门到中央公园两侧的41条街道(约两公里的市区街道)变成了一片火海。烈火熊熊燃烧,烟尘遮天蔽日。灯光扫过“奔逃的人群”,陷入恐怖的市民东奔西跑,倒塌的房屋深处惨叫声不绝于耳,街上不时传来模拟的各种声音:“飞机来了”、“快跑”、“二娃,你在哪里?”“幺女儿”等惊恐的呼叫声。

  街道边瓦砾中死尸横陈,到处血迹斑斑。伤员肢断肉裂,担架队所过之处,鲜血流成一条条乌红的粗线。其状目不忍睹……

  半景画演示一结束,观众可以走下看台,置身于塑形塑造的惨境中,看看奔逃的市民,与扑火的消防队员拉拉手,与宋氏三姐妹一起在废墟面前驻足……大隧道展厅经典再现惨案过程

  心情沉重地穿过“半景画”展厅后,就到了“大隧道”惨案复原场景。

  1941年6月5日,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傍晚时分,突然响起防空警报,日机在夜色的掩护下,飞临市区上空,街上顿时一片混乱,惊慌的人群潮水般涌向大隧道,较场口这段仅可容纳5000人的隧道霎时挤进了上万人。

  “大隧道”通过艺术化手段,以真人大小的仿真雕塑和真实的器物,用典型的情节复原了当年隧道惨案发生的过程。同时,借助高科技的设备,动态地展示惨案中痛苦挣扎的人群。

  “大隧道”与群雕动静结合,让观众强烈感受当年市民在防空洞内的痛苦经历和惨绝人寰的悲惨景象。

  隧道口是复原的十八梯防空洞,洞口石壁上有吊脚楼民房院落,但院内空无一人。入口处的石壁旁,复原了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临时的面摊、破烂的桌子、斑驳的火炉、锈蚀的面锅一应俱全。而破碎的碗盏、凌乱的竹筷、倒地的板凳则极力刻画警报后,人们匆匆扔下面摊躲避空袭的场景。

  在面摊旁边的墙上,则是巨幅的书法作品:“是谁,把我们,从20世纪的闹市,赶到了荒野的岩洞?是谁,把我们,从安静和紧张的生活,赶进这窒息的牢笼……”

  洞口站着一个复原仿真的防空人员,他戴着袖章,正指挥进出的人们。这是一个一般的平民防空洞,洞内阴暗潮湿,岩壁不时有水渗出。

  进入洞内,一组连续的浮雕及造型展现在眼前:身着长衫、拿着书本的年轻老师兀然独立;学生在老师的背后手拉手,拥挤着。在正面醒目的位置上,一位母亲坐着,怀里的婴儿哭闹。人们上衣被扯破,纽扣也大部失落……

  再往前走,开始传来叫骂声、尖叫声、哭声、拥挤声、沉重的喘息声,还听见有人喊:“快没气啦!”由于缺氧,浮雕上的人群弓身变形,在死亡逼近时,有人竭力向外挤去。在疯狂推挤中,终于有人倒下,前面倒下的人又拌倒了后面的人,浮雕人尸堆积,只看见伸向天空一只只无助的手。

  由于洞口的闸门是从里向外关闭的,人们汹涌而来的时候,把闸门挤得无法打开。浮雕、圆雕造型中的人们踩在倒地人体上狂呼救命。门口,一位七八岁的小孩被人奋力举起,孩子的头和身子贴在门上,痛苦而无助地哭泣着……

  走过这人间地狱,设计方案在出口处增加了一个死难者的惨景景象,尸体层层堆到了洞顶,他们面目青紫,口鼻流血,你抓我扯,惨不忍睹。特设纪念厅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从大隧道出来,为了让大家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展览厅特设了“纪念厅”。

  “纪念厅”分为两个单元。一是祭坛,墙面以死难者横尸街道、坡道的照片构成,让每一个观者触目惊心,顶棚则以圆形和灯光构成灵魂升腾的空间感,地台的前面布满白色花卉,中央则点着一盏长明灯,墙上镌刻着“哀悼重庆大轰炸中罹难的同胞”,供观众祭献白花。另外一个单元是签名台。

  在“纪念厅”的墙上,印着这样几句话:“抗日战争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重庆大轰炸对今天的人们似乎已经久远,陌生。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已成为今天的当务之急。但是,作为中华民族这段惨烈的历史,作为日本法西斯屠杀中国人的历史见证,应该永远铭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底。”(记者李伟实习生 刘亚楠)来源: 重庆晚报 【编辑:何俊】相关报道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