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年人的丧偶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3日17:46 书摘

  曲兰

  过去人们说,人生的三大不幸是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现在想想,这句话这会儿还真有点儿过时!中年丧妻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幸已经很难说了(不是有句新谚语吗:中年有三喜,升官、发财、老婆死),倒是中年离婚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况且对中年人来说,即使丧偶,那份恩爱也毕竟还没有经过太多岁月的沉积,生离死别之时的痛楚也没那么刻骨铭心。如果数人生真正的悲剧,应该说是晚年丧妻。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北京团结湖街道,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对老人,相依为命地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太太去世后,她的老伴整天抱着骨灰盒过日子,每天对着骨灰盒又哭又说。他把老太太去世前的最后一次大便用纸包起来留着,留作纪念;还非要把老太太最后一次小便也喝了,幸亏让机灵的小保姆给换成了橘汁。

  我们很少看到描绘老年爱情的作品,在我国,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生活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因而人们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包括他们的感情方式都不了解。人们也总觉得少年夫妻老来伴——不过就是个伴儿,既不浪漫,也谈不上刻骨铭心。可是人们在这里却大错了!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会悄悄积淀下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淹没在琐碎的生活中;只是在丧偶时才会爆发出来,给人以致命打击。夫妻俩经过生儿育女,风雨同舟,几十年来的生活旅途,已经变得十分了解和熟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知道对方的心思。他们感情上互相慰藉,互相依赖,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亲密无间,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

  很多人在丧偶后,最怕见亡人的东西,人亡物在的那种悲凉,椎心刻骨。而钱老太却恰恰相反,她每日把自己关在她和老头儿生活过的这间屋子里不出来,她身边摆满老伴儿的东西——这可急坏了儿女们。

  她不指望孩子们能理解她,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她的也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已经去了。只要在这间屋子里,她就觉得他还在她身边,还能看到他进进出出的身影,还在与她无休无止地商量儿女们、孙子们的琐事。这里有他的气息,有他的声音,她只有在这里才能感觉他真实地存在着。

  儿女们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让母亲再这样下去了,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她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也许慢慢就淡忘了。女儿想出种种招数,终于把老太太接到自己家。那边儿子则闪电般带装修队进驻,三下五除二,把房子整个儿变了个样儿,想给母亲一个惊喜。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母亲站在这间装修得既阔气又新潮的房间面前时,没有一丝喜悦,人却陡然蔫了。对于她来说,惟一支撑着她还能活下去的那个环境没有了,她什么也没说,又一次把自己关在房里——她自杀了。儿女们只好忙不迭地将她送进医院。

  让儿女们心惊肉跳的是,对于他们的做法,她一句埋怨都没有。假如她发脾气:你们为什么不经我同意就装修?!他们也许心里塌实点儿。可老太太就是不说话——哀莫大于心死。从那以后,她开始不在家里待着了,而是天天到老头儿的墓去,风雨无阻。她一定要待在她认为离老头儿最近的地方,她有好多话要对他说,倾诉,成了支撑她生活惟一的方式。谁劝也没用。

  然而,风烛残年的老人根本经不住这么折腾,精神上的打击加上过度疲劳,她很快就因急性胰腺炎等多种疾病住进了医院。在采访中,女儿哭着对我们说:“没想到父亲这一走,我们好端端的家就变成这样!母亲眼前就不行了,下一个就轮到我了!”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1992年的一次调查,中国六十岁至六十四岁的城市低龄老人丧偶率为16%,农村为20%。而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城市为63%,农村为7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群体的丧偶率也呈大幅上升的趋势。人民大学的穆光宗博士在谈到老年丧偶时说:“空巢化、高龄化再加上丧偶,会使老年人的生活雪上加霜,更加孤独无助。而这一点过去一直很少引起社会的关注。”

  老年人怎样从丧偶的悲剧中走出来?重新找到生活的支点?北京大学的郭崇德教授认为:对丧偶老人应提倡再婚,重新寻找生活伴侣。据郭教授调查,城市老人丧偶后想再婚的还是多数。为此,一些社会机构也成立了专门的老年婚姻介绍所。

  我在采访中发现,确实有一些老人再婚后走出丧偶的阴影,重新获得了幸福,但从整体上来说,老人再婚一方面成功率不高,另一方面,再婚后离婚的比例也比较高。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子女干涉。某市的民政部门1999年上半年调查了1811位有再婚愿望的老人,因子女强烈反对而未能结婚的竟占到了78%。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子女干涉父母婚姻大多不是出于传统观念,而是由于房子、财产等因素。有一位老人再婚时,子女们就百般阻挠。当她因病住院时,子女们情急之下决定采用“逼宫”的手段,逼迫病重的母亲立刻把存折交出来,让他们拿去公证,免得母亲一旦去世“便宜了那个老东西”。还有的老人再婚后为不与子女冲突,只好悄悄到别处租房,却仍然被跟踪而至的子女将继母的东西扔出门外……

  王老太快六十岁了,这辈子也够苦的。老伴在十五年前就去世了,她用中学教师那份不高的薪水,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并供他们上了大学,毕业后儿子们都在深圳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于是,她开始一个人在老家过起了形单影孤的日子。五年前,大儿子的孩子出生,王老太顺理成章地来到深圳,成了儿子不花钱的保姆。如今,五年过去了,两个孙子都在她的照看下长大了,进了幼儿园,老太太的日子又轻松了起来。后来,大儿子的单位另分了一套房子,他们一家三口搬到新房去了,王老太便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当妈的,就是这个命,儿女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可忙碌了这么多年,王老太已经不习惯孤家寡人的生活了。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知怎么打发,整天坐在屋里发呆。两个儿子还算孝顺,时常给母亲送钱送吃的,不过他们总是显得很忙,常常一两个月才能与母亲见个面。老太太一个人待在家里,常常一连几天都没人说上一句话,身体也渐渐不太舒服了。老家的表妹来深圳做客,看到她的情况后,颇为她担忧,建议她走出封闭的环境,多参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动。在她的鼓励下,王老太加入了老年秧歌队。很快,她就和老伙伴们混熟了,每天有了事做,生活也有了规律。

  扭了半年的秧歌后,王老太像变了个人。她终于想明白了,她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很快,她与同住一个小区的林老汉产生了感情。这林老汉的老伴虽然在两年前去世,但他的女儿就住在隔壁,平日里照顾得也更多一些。林老汉虽然比她大五岁,但身强体壮,为人热情,时常上门帮助她干一些换煤气罐之类的力气活。而她也时常做些可口的东西,与他一同分享。有时,林老汉的女儿一家外出了,她还上门帮他打扫打扫家里的卫生。

  秧歌队的一位老大姐见他们两个你有情我有意,便给他们牵了个线儿,两人把话儿挑明了。于是他们决定各自回去与儿女们商量,然后选个日子把婚事办了。

  ——这事还不简单吗?

  当天晚上,林老汉对女儿说了自己想娶个老伴的想法,女儿、女婿听后一脸的惊诧:“结婚后你若与她合不来怎么办呢?那后果有多严重,你想过吗?”林老汉说:“她人很温和,对我也好,我们会合得来的。”女儿不屑地说:“我看还是不要结婚的好。你这么大岁数了,还扯这些干什么?林老汉听了这话十分生气:“你们年轻人是人,我们老年人就不是人吗?”父女不欢而散。

  与此同时,王老太也打电话叫来了两个儿子,说了自己想再嫁的打算后,两个儿子相互看了半天,一脸的不解:“我们每月都给你那么多钱,你不愁吃不愁穿,还想怎么样呢?”看着两个儿子都沉着脸皱着眉头,王老太知道他们不会赞成这事儿,有些伤心地说:“你们的父亲去世时,你俩都只有十来岁。这么多年来,不少人劝我再嫁,可我担心你们受气,就一直一个人带着你们过。那份艰辛,你们是不会理解的。现在你们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可你们有没有为我想一想,我每天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你们每月虽然都给我钱,可钱能换来一个生活的快乐吗?”听了母亲的述说,两个儿子不好再说什么,表示会尊重母亲的决定。

  第二天早晨,王老太晨练刚回来,两个儿子就来了。他们回去与老婆一商量,都改变了主意:“妈,我看你还是别再找人了,你如果觉得孤独,就搬过去同我们一起过吧。”见母亲没有言语,大儿子开导道:“你这么大年纪了,如果再结婚,不但会让人家说我们当儿子的不孝,还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房子问题了,财产问题了,那老头子以后的赡养问题了,都很让人头疼。”瞧,儿子想得多远!

  儿子的意愿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爱情也是无法同亲情抗衡的。王老太伤心地来到林家,想向林老汉说声抱歉。一进家门,见他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就什么都明白了……

  据说,在许多养老院里,这样有情有义的“老鸳鸯”不在少数,为了怕子女干涉,老人们就像搞“地下工作”(大概有不少老人原来就是做地下工作出身),有的未入住的女方利用买菜时间,悄悄到养老院为“老情郎”送汤;有的女方装病,男方冒充同事或朋友探访……一位从香港回广州养老机构定居的老人说,以前为了生计太苦自己了,现在老来子女都有所为,他只缺感情,想“轰轰烈烈爱一场”又怕子女干涉,索性住到养老院来。

  一位东城老年婚姻介绍所工作的女士说:有一位丧偶的女教师,女儿非常支持母亲再找一个老伴儿,于是这位女教师勇敢地走进了老年婚姻介绍所。可他们给这位教师介绍了三个对象,她却结了三次婚都离了,每次都因为对方子女干涉。这位红娘最后的结论是:“我从事这个工作八年了,我觉得,老人再婚后还是离的多。”

  我在采访中也遇到这样两位高龄的丧偶老人,未婚同居已经三年了,感情非常好,问及原因,老人们告诉我:他们不“敢”结婚。这让我颇为震惊:都什么时代了,婚姻还不能自主?原来他们只要一结婚,儿女们就会打上门来,让他们不得安宁。儿子们怕父亲的房子落到别人手里——父亲是否孤独无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套价值20多万元的房子!他们老了,一身都是病,经不起子女们的折腾了,于是两位老人只好采取同居这种他们自己也感到挺难为情的事儿。

  ——你说说,如今这时代真是倒了个个儿,老家儿们都成了刘巧儿了!

  据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丧偶后死亡的危险会大大增加,六十六岁至七十岁的女性丧偶后的死亡率是同龄未丧偶者的2.16倍。同时,这项研究还发现:老年人丧偶后两三年内的死亡危险最大,是同龄未丧偶者的2.76倍。专家认为这是因丧偶后造成的精神上的创伤和心理上的孤独感所致。另外,专家们还发现,老年人丧偶后感到生活无味,活着没有意思,希望了此残生者达三分之一以上,而再婚的老人则没有这种想法,纷纷表示生活有了活力,甚至觉得“返老还童”了,这是因为原来的孤独感消除了,生活乐趣被激发出来。

  其实,老年人找个情投意合的老伴并不容易。老刘巧儿们即使没有子女的干扰,也很难突破自身的局限而找到合适的伴侣。因为老年婚姻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年龄、疾病、经历、住房、经济条件,任何一个在年轻恋人们眼里不是事儿的事儿,都会成为老年婚姻的障碍。老年人再婚时功利性的考虑往往过多,可能就是因为对方的某种疾病,就能让老年人犯嘀咕:我得侍候他多久啊?越是高龄,健康越成为择偶的重要因素,因而老年人择偶的成功率很低。

  所以,一方面老年再婚成功率低,另一方面,再婚后离婚率又十分高。一些专家认为:“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再婚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北京有许多丧偶老人再次找到合适的对象时,常采取不结婚而同居的方式;一则可进可退,二则免受子女骚扰:别看一纸婚书只是个形式,但只要一办,财产问题就来了——正如穆光宗博士所说:涉及家庭经济资源再分配,纠纷就来了。

  医学专家对2500名老年丧偶者的研究证明,丧偶半年之内是老人的高死亡危险期。医学家发现,这期间的免疫功能竟然只有其他时间的十分之一,而居死亡首位的疾病是心脏病和中风。

  很多老人一旦丧偶,就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除了子女偶尔来看看以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基本都断绝了,如同现代鲁滨逊,每天就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孤独与寂寞就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人们说:儿孙满堂,不如半路夫妻。据一些老年工作者反映,虽然现在人们的观念比以前要开放了,但多数子女并不支持老人再婚,有的觉得老人再婚是件“丢脸”的事,有的怕老人再婚后财产流失,有的怕老人再婚后与新老伴处不好,给他们带来麻烦。

  特别是一些老年男性,由于平时多由女方照顾,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一旦丧偶,白天还好打发,可以与老伙伴在一块儿下棋、打牌、吹拉弹唱、神吹胡侃,晚上各归其巢,也就只有孤灯相伴。

  专家们认为,老年人长期孤独寂寞,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比如胃肠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身体免疫系统的疾病。同时,由于孤独而缺少亲人周到细致的照顾,许多老年人本可以及时发现治疗的疾病却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有资料表明,老年人离婚现在呈上升趋势,而再婚老人离婚的案件占所有老年离婚案件的90%。有的调查认为现在有三成的再婚老人最后又分手了。

  人到老年之后,就变得缺少弹性了,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身体状况,都很难再适应新的改变。婚姻会打乱原有的生活,两个年轻人磨合一段时间就习惯了,老年人却很难做到。两个习惯完全不同的老年人突然生活在一起,就算一方想适应另一方,身体也不允许,可能就会因此而病一场。所以人们说:相爱容易相处难,老年人尤其如此。

  北京市社科院调查表明,北京市老人未婚同居的现象越来越多。目前许多研究老年问题的专家和学者也提出看法,主张默许老年人未婚同居的现象。

  目前,要使老年人未婚同居合法化还不太可能。虽然有的老年问题专家提出了老年未婚同居制的一些原则,比如,同居者原则上是双方已满五十周岁以上、无配偶的老人,不以生育为目的,为共度晚年,摆脱孤独寂寞,在生活上相互照顾而同居。同居人之间没有相互赡养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由各自的子女尽义务,老人各自的财产归各自的后代继承,百年后与原配安葬,老人有遗嘱,财产按老人遗嘱办理。但这些原则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多限制也不好界定。

  同居实在是老年人一种无奈的选择,一般老年人“非法同居”或者男女混居,大多不是违法作乱,而且多有难方之隐。

  我觉得,一大把年纪的人了,找到一个知己挺不易,他们愿意不愿意去领那张结婚证,不妨就随他们去!儿女们也好,有关部门也好,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看不见也就算了。老人得到自由,你们也乐得省心。当然应该有人提醒老年人,这种同居是得不到法律保护的。老人们在同居前就要把一切想清楚。

  目前,北京也出现了一些高龄老人自动组织起来的、非婚姻的家庭,这些老人共同购买了一个院子,共同出资雇请保姆照料生活。还有几个有亲缘关系或者是朋友的丧偶老人生活在一个单元房里,互相照顾、互相帮助。

  专家们认为,家庭、社会都应对老人的选择持更宽容的态度,与此同时,尽可能帮助丧偶老人走出心理危机状态,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也颇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为丧偶老人设立专门的救助机构,如老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丧偶老人提供心理上的援助和生活上的照料。目前,我国天津也专门成立了帮助丧偶老人的聊天站,使丧偶老人及时得到社会的救助。

  社科院的陈云女士提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服务应有差异性。不仅仅是成立救助机构,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住宅。她所在的社科院,很多老人的子女在国外。这些老人丧偶后更加孤独,子女只好把他(接)接到国外。但老人在国外很难适应,由于语言障碍,连电视都看不了,反而更苦闷,过一段时间后只好回国。进入高龄,老人连探亲也不愿去了。这部分丧偶老人既不能与子女在一起,身体又大多有病,他们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住宅,使他们这些有相同境遇、因而有共同语言的老人们能择邻而居,互相帮助。

  (摘自《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定价16.00元。社址: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邮编:100011)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