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局部经济过热的苗头(观察与思考)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06: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陈佳贵 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高速增长,GDP比上年增长9.1%,进出口、财政收入等也都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这些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增长过快、投资总体规模过大的问题尤其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经过大 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118亿元,增长26.7%,增速比上年加快9.8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8.7%,加快12.3个百分点。在建项目的固定资产规模为16万亿元左右,投资率达到40%,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接近70%。由于投资增长持续快于消费增长,我国固定资本形成率由1998年的35%上升到2002年的39.2%,2003年可能达到4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是通过多种渠道形成的:一是企业自有资金。去年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长47%左右,同比增长超过20个百分点。二是银行贷款。去年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增加1.0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77万亿元,同比多增0.92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97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5.90万亿元,同比增长21.1%。从贷款用途看,增加最快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在45%左右,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6373亿元,同比增加3199亿元。三是外商直接投资。去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4.4%,增幅大体与上年持平。四是国债。1998年—2002年,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加上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共安排项目投资32800亿元。2003年,又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400亿元,带动了相当大的投资规模。五是行政手段推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3837个(有的资料说有5000多个),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个,占6%;省级批准的1019个,占26.6%;其余的都是省级以下未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占开发区总数的67.4%。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地方不顾当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新上了一批高耗水、高耗能、污染严重的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通过银行贷款建设的,有些项目根本就没有资金保障,或者资金缺口很大,只能采取低价强行征购农民耕地、拖欠施工单位的资金和农民工工资等办法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如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旧体制的束缚等尚未解决,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其中不少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发的。 造成能源、交通、主要原材料供应全面紧张。去年,我国的原煤产量已经达到17亿吨,但供应仍很紧张,部分企业煤炭库存大幅度下降;发电量增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一年,电能的利用率也已达到近60%的超高水平,但电力供应仍很紧张,主要电网拉闸限电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原油消耗量已达到2.5亿吨左右,其中1/3以上需要依靠进口弥补。铁路运力也再趋紧张,去年11月铁路日均车辆满足率只有55%,全年平均也只有68.2%,明显低于上年73.5%的水平。除煤、电、油、运外,一些重要基础原材料如氧化铝、铜、铁矿石等也出现明显短缺,大量依靠进口。 加剧了一些行业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受高速增长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基建投资需求的拉动,钢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加剧。去年钢铁行业投资达到1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以上。钢生产能力已达到2.5亿吨,加上超过0.8亿吨的在建能力,预计到2005年底将形成3.3亿吨的生产能力。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拟建能力还有0.7亿吨左右,如果全部建成,总能力将超过4亿吨。即便不考虑拟建项目,现有能力加上在建能力就已大大超过2005年2.7亿吨钢的市场预期需求,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去年电解铝的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已经产大于销,但在建和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按照目前的趋势,2005年将形成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市场需求预计只有600万吨左右。 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成了极大冲击。集约化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低水平重复,浪费资金、浪费资源。据初步匡算,去年我国钢材消耗量已达到世界总消耗量的1/4,水泥约占50%,煤约占30%,发电量约占13%,而国内生产总值折合成美元还不足世界的1/30。一些行业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将进一步恶化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从长期看将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 增大了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压力。由于投资需求的拉动,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价格比上年上涨10.1%,其中的中厚钢板上涨20.4%,线材上涨16.5%,普通中型钢材上涨15.4%。原油出厂价上涨19.8%,汽油、柴油分别上涨17.1%和16.3%。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5.1%,其中的镍、氧化铝分别上涨22.4%和19.9%。受减产和国际市场行情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粮棉油等生活资料的价格也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2003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品价格只上涨了0.7%,而10月、11月、12月三个月分别上涨1.8%、3%和3.2%。2004年物价总水平有可能继续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逐步加大。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从短期看对银行的呆坏账有稀释作用。但从长期看,由于有不少贷款支持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势必造成生产能力的闲置、浪费,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使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形成新的银行呆坏账,金融风险的压力增大。 采取多种措施把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在合理规模 解决上述问题,治本的办法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和建设规模。根据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保持在2.0∶1至2.5∶1比较合适。也就是说,如果GDP计划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率应该保持在16%至20%较为合理。因此,对于当前固定资产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应加强宏观调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加以解决。 继续控制贷款规模。由于采取票据的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准备金率、加强窗口指导等措施,去年第四季度,银行贷款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减少的主要是短期贷款,而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继续增多。去年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的40%,比1997年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看来,中央银行还应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对货币信贷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其他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通过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等措施,对投资进行引导,对某些行业的新建项目加以严格限制。 调整国债的规模和使用方向。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开始发行国债时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为了控制投资规模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应该调整建设国债的规模。同时,国债的投资重点也应该由前几年的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向集中用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以此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向。 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严格财经纪律和审批权限。进一步清理和整顿开发区建设,严格土地使用审批程序,禁止乱占耕地和强行低价征用耕地的现象。坚决制止无资金保障、无市场前景、无经济效益、无社会效益的“四无”工程。坚决制止用拖欠干部、教师工资的办法搞各种建设项目,坚决制止各种各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人民日报》 (2004年02月24日 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