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区当老师去 冷水江掀起“支教”热(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22:06 红网 | ||||
28岁的女老师刘慧来到这里支教已有一年半时间。之前,她是冷水江一所知名学校——红日实验小学的专职美术老师。 同来三尖中学支教的还有语文老师欧霞梅,原来在冷水江七中;来自布溪中学的体育老师伍建军。 一年前,红日实验小学的刘慧老师接到市教育局通知:要到偏远的三尖中学支教二年时间。当时她极不乐意:小孩才一岁多,母亲生病了,而丈夫刚从山区支教回来,自己马上又要去山区支教。 但是,刘慧只能服从上级安排,来到这所偏远的山区中学任教。 三尖中学条件比较差。不过,她和其他支教老师都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来这里支教,我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我必须付出别人双倍的努力,我担心以后回红日小学跟不上了!”在三尖中学,刘慧工作十分努力,并且自学了英语。 刘慧老师是受冷水江市教育局委派去山区学校支教的老师的一员。 过去,冷水江市存在边远山区教师相对缺乏、出现缺编,城区教师相对过剩、出现超编的现象,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冷水江市从2000年开始,全面推行“城区教师支教制度。” 市教育局规定城区各学校中,1965年8月31日以后出生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经历三年以下的正式公办教师必须下乡支教两年。支教期间,教师的工资人事关系不变。对符合支教条件但不服从组织安排、拒不支教的者,作下岗处理。 与此同时,冷水江市还出台了“农村教师轮岗制”和“毕业生下乡制”等制度,让农村学校教师在学区内的各学校流动,让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先下乡锻炼,这一系列举措推行,充实了山区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了山区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山区教师与城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距,锻炼了年轻教师的才干,促进了全市教育持衡、协调发展。 刘慧老师告诉记者,这一段支教经历使自己受益匪浅,是他们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回城以后,他们将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改革往往不是那样一帆风顺,冷水江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也是这样。 支教制度一出台就受到重重阻力。有的年轻老师甚至宣称:宁可下岗,也不愿意去山区任教。一时间,教育局机关门庭若市,说情者有,前来吵闹的也有。 市教育局党委作出了硬性规定:凡支教对象,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逃避支教义务。教育局党委及机关中符合支教条件的子女被列为首批支教对象。城区各学校采取主动报名和按教龄、职称打分排队的方式定出首批支教人员。 2000年8月,冷水江学区、布溪学区、市一中等9个单位的55名教师奔赴矿山、三尖、梓龙、渣渡等山区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涯。 几年的实践证明,冷水江推出的这项人事制度改革是正确的。 四年过去了,285名符合支教条件的教师都严格按照教育局,有的已经完成支教任务,有的正在山区学校支教,他们为冷水江市的山区教育作出较大贡献。 冷水江市教育局局长肖时明深有感触地说,“支教制度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圈层效应还远远不只支教本身!”(稿源:红网)(作者:刘怡斌)(编辑:童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