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言论)把自己看得低一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12:56 兰州晨报

  又一届大学生快要毕业了。找工作又成了问题。前几天,老家有人来电话,说他的孩子在省城上大学,问我能不能在省城给他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我顺便提起了前些天的一则新闻:在北京举行的2004年全国人才交流大会暨第四届高级人才洽谈会上,甘肃籍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基因工程博士刘红霞在青海省人才招聘摊位上留了一份她的求职简历(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记者由此引出的话题是:大学生就业进入“大众化”时代。我引这则新闻想说明的问题是:人家京城的博士生能把求职的目光放在省城,你省城的本科生就不能把目光放在县城吗?

  这个类比当然是不恰当的。我的意思只是: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把自己看得低一点的好。

  我并不排除刘红霞在投送求职简历时有“天女散花”的可能。但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前沿学科博士生,能把“花”撒到西部的青海,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把她的说法分了三个层次:一、“如果那里有能发挥专长的单位,并不想挤在北京。”二、“高等教育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三、“受教育而就不了业,就算不上人才;如果是人才,不就业更是浪费。”很显然,目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使刘红霞将青海纳入了自己的视野。

  一名经济学家曾说过:如果一个猴子能知道什么叫需求,什么叫供给,它也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就业问题上,供求关系同样法力无边。

  二十年前,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几乎是“只认文凭不认人”:进了大学门的人,从来就不为自己的出路发愁;不管你是谁,只要拿着大学毕业证书,你来我就要。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当时,在校的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喜欢一句名言,叫做“我就是我”。之所以如此自信,就是因为他们稀缺。表现在就业问题上就是,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单位”,甚至挑选“岗位”。那真的是“天之骄子”啊。

  人们很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为什么还有人往大学里挤呢?原因很简单:大学生就业都如此之难,不上大学不就更难了吗?

  人人都有一个经济头脑。所有的人都知道走省劲的路。在大学生就业成为问题的时候,刘红霞没有说“我就是我”,而是说要“适应社会”。

  这其中可能有过无奈,但最终的选择却是明智的。首先,大学生并不是“天然贵族”,如果大学生还认为自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那就有些落伍了。其次,关于就业,现在的概念已经是“求职”了。

  既然是就业需要去“求”,那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得把自己看得低一点。

  专家说,目前大学生并没有供过于求。所谓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

  大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就业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一直在人多的地方挤。而一个重要的心理背景是:他们或许认为自己是“精英”。因此,很多人仍然坚持“进京”(留在大城市),仍然坚持“高薪”(要求高待遇)。结果,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就业成本。一些人挤破了头还是没有挤进去,一些人挤进去了才感觉自己并没有那么值钱。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精英心理”,往往会给自己造成一种错觉:你老觉得是别人不用你,其实是别人用不起你。

  从就业岗位上说,现在还不是处处“人满为患”,当然也不是处处“虚位以待”。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是“结构性过剩”。要我说,就是“你想去的地方不需要你,需要你的地方你不想去”。

  刘红霞并不一定会到青海去工作,但是她的态度告诉我们,要解决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矛盾,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大学生们要校正自己的求职心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当成一个找工作的人,当成一个找饭碗的人。

  谁早一点校正过来,谁就可能早一点就业;谁不主动校正过来,谁就会被就业形势逼着校正过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