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挤干虚高药价见成效 病人吃药3年省下8.7亿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14:30 新民晚报 |
患尿毒症整整8年,林先生除血液透析外,还使用“低分子肝素”、“α-骨化醇”、“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多种药物,每月的药费需要4000多元,不胜负担。近日,林先生为全家的开支做了个结算,竟发现自己近3年的药费每年都“少花”了6000多元。 其实,林先生“减负”的感觉一点儿也没错。记者从市卫生局读到的一份最新统计就确切地显示,在刚刚结束的3年第一轮“挤干虚高药价”行动中,列入本市医保目录的1400种药品已有651个品种实行了“集中招标”,超过80亿的招标总额“迫使”药价平均下降了11.64%,让利于民8.7亿元。 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的“挤干”药价虚高成分的要求,本市有关部门频频出招,实实在在为市民的吃药问题努力减负—— 招数之一:常用药、价高药集中招标 平日老百姓看病吃药的“重头”在哪里,降低药价的“空间”在哪里,上海药品招标部门的“主战场”就在哪里。经调查证实,临床上感冒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80%以上,常用药与百姓密切相关;而令人生畏的“天价药”则通常“水分”较大,“挤干”后能让病人得到真正的实惠。于是,负责搞招标的人就从使用总量、价格比值、临床疗效等基础调研入手,对每一类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逐一分析比较、筛查,最后才“拍定”招标名单。 2001年首次“战役”,药品招标集中“围攻”高价药,22种血透、肿瘤用药降价五分之一强,总共5.8亿的零售额,一下子让病人“得利”1.2亿元。小试锋芒之后,2002年的大规模药品招标将目标“锁定”在临床治疗呼吸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5大品种的常用药、价高药上,2003年又进一步“瞄准”了心血管系统、抗微生物、消化系统等三大类药品。遴选出的600多种药品先后在两年间分8期“集中招标”,累计招标总额达74.9亿元,平均高于10%的药价降幅,带给老百姓的医疗减负超过了7个亿。 招数之二:高价药使用设“红线” 上海是全国最早推行医院用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医保改革的城市之一。通过改革,全市医药费用过度使用、快速上涨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一次感冒,几百上千”,老百姓对医药费用问题仍有不满。对此,本市药品招标部门的“新招”,就是对医院大量进货、使用高价药品设立“限制红线”。 市卫生局等市政府8个部门对医院进药联合发文作了明确规定:中、低价位药品在各类医院所选购药品中金额的比例,三级医疗机构不得少于70%,二级医疗机构不得少于80%,一级医疗机构不得少于95%。也就是说,这个开全国之先的举措,使本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高价药进货和使用的金额比例,被死死地限制在了30%、20%和5%以下! 效果:回扣弹哑了药了 多年以前,医院的药剂科主任或采购负责人成为一些医药企业施放“回扣弹”的目标对象。一到上班时间,药品推销人员在门诊间、病房内穿梭,各显其能。在高“回扣”、高利润的刺激下,不少伪劣药品浑水摸鱼,严重威胁着病人的健康和利益。 如今,在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下,全市统一招标、统一竞价、统一使用招标药品,确保老百姓用药的安全,确保老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害已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上海的临床用药招标量已占全部医保费用药品的75%,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报记者施捷特约通讯员宋国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