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呼吁限定最高办学标准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17:50 中国青年报 |
慕毅飞 教育公平,是事关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公平。教育不公平,从长远来看,是所有社会不公平的渊源。要消除教育不公平,则必须从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现状做起。从北京市两会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建议:“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不仅要设立最低标准,还应该规定最高办学标准。”(2月21日《北京娱乐信报》)此穴显然点到了公办教育的要害处。 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张课桌;有的农村学校,孩子还得沙地当纸树枝为笔。有的城市学校,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有的农村学校,连一个可供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学校,投资动辄数亿元;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也得一根根地数着用。结果,有的城市学校,搁到欧美也堪称一流;有的农村学校,拿到非洲,恐怕也算差的。这种多年累积的差异,近年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特别是农村兴建希望小学还需社会筹资的时候,城市却建起了许多比大学还要气派的高中,成为各地炫耀教育成就的标志性工程。 好的校园,自然有好的师资;好的师资,自然有好的质量;好的质量,自然有好的成绩;好的成绩,自然有好的前途。但这一切悬殊,都直接源之于教育经费划拨上的悬殊。也就是说,这一巨大的社会不公,直接源之于财政支出的不公,是政府决策造成的不公。 因此,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北京市人大代表建议的意义,就在于找到了强化这种职责的办法。办学标准不仅有最低的,也应有最高的。对有的农村学校,按最低标准考核,达不到的,要追究政府责任;对有的城里学校,按最高标准考核,超过了的,也要追究政府责任。因为所有纳税人的权利都天然公平,城乡差异没有过大的理由。与办学标准的严格执行相配套,人大在审查教育经费的预算时,不仅要严肃城乡一致的人均标准,而且还得向农村倾斜,以偿补旧债。 考虑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现实”,弥合城乡教育不公的鸿沟,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这个原因,希望北京市两会出现的这条切中肯綮、利惠万民的好建议,能有好的下文。任何有可能加深这条鸿沟,或制造新的鸿沟的做法,都不能再姑息迁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