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应消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鸿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01:28 红网

  用人单位只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求职路上的一道坎。据2月22日《长沙晚报》报道:在长沙某人才市场近日主办的一场大中专院校毕业供需见面会上,即使有应届大学毕业使出了“不要工资”的“杀手锏”,但最终还是遭到了用人单位的拒绝。于是,我们听到了:“不给我机会,怎么有工作经验?”的无奈感慨。

  可是,难道工作经验非要用人单位提供机会才能积累吗?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它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一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出于节约用人成本,提高用人效率的考虑;二是它们用人的经历已经证明了应届毕业生要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经过一段不能承受之重的痛苦。可见,用人单位提出“工作经验”的要求也系无奈之举。因此,责任不在学生,也不在用人单位。迫人思考的问题是:当前高校的教育为什么和社会实践工作的需要有那么大的距离。

  最近几年,西方高校的案例教育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案例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拿出具体的对策才行。而且,教学所用的案例全都来自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分析案例,就有如让学生凭自身的能力,参加了千变万化的实践工作。哈佛商学院是安全教育搞的最为出色的,目前用于教学的6000多个案例,全都来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实践,其中1/3是近3年发生的事情,且每年都更新四五百个。这就有利于把学生推向商海实践的前沿,培养成为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高手,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加工作,但至少也让学生对工作有了相当深刻的体会。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教育走的是一条相当保守,封闭的道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能接受的只是枯燥乏味的“原理教育”,似乎只要学会了原理,就找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而且,在“原理教育”的要求下,我们的教育方式更为单调,教师和学生处于难以协调的对立状态,讲课便是知识的灌输,向学生讲授知识量的多少及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教学质量的评估的标准,考试则成为衡量学生获取知识程度的重要依据。即使有所谓的实践,其实大不了也只是上街参加一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在单位打打杂工而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们自然会是拿着一张没有工作经验的文凭而迈出校门的。

  当然,实践教育并不全是案例教育,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但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只有把社会现实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鸿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积累相当的工作经验。(稿源:红网)(作者:方浩)(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