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追寻在记忆与期待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02:14 青年时讯

  电视片《未来之讼》播出时引起的轰动余温尚在,引发的好评言犹在耳,可稍后的电视里一则报道又将我们心刺痛———已经风烛残年、坐在轮椅上的二战性暴力受害者刘面焕再次踏上远去东京的索赔之路,而与她同行的只有一位亲属,到首都机场为她送行的只有一家媒体,而且是位摄影记者。

  人生不仅因不断的记忆而改变着,也因不断的遗忘而改变着。电视影像是记忆的手段,文本也同样。只不过,文本是另一种观看,一种凝视,观者会被凝视的重量打动。

  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未被审判》是根据同名电视片的拍摄素材整理而来,其中包括了影像文本已经呈现和未呈现的。显然,它可以独立阅读,是因为里面记录了片子拍摄成因和过程,见证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但它的本意不仅于此。作为《未被审判》的后产品,本书的出版固然意味着记录片的拍摄和播出的“顺产”,可其中的反省将在新作品中延续。

  本书用文字激活影像,制造了影像不可替代的层次和复杂情绪,同时,文本与影像相互生长、辉映、结合,它们的丰富和多样性,催发我们的想像,点击我们的思考。它给片子带来了纵深的立体感,人物的命运得以在流动的时空中展开。我们还可以窥见创作者强烈的“现场”的介入性,这从片名由原来着眼于未来的《未来之讼》到现在更强调即时性的《未被审判》已现端倪。“知道”不是我的工作,“不知道”才是。奇斯洛夫斯基在关于他本人的记录片中这么说。

  本书是影视同期书,但它比同类书胜出一筹的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工作台本或导演手记之类的文本化,影片中没有出场、不便展现的相关内幕与背景———关于战争加害者五位当年的日本鬼子一生不得安宁的内心挣扎与拷问的状写,主创人员风雨兼程的创作经历、尤其是拍摄此片前前后后的心路历程的交代,都使得这部片子的叙事不再以线形延续着,叙事本身成为复调、重叠的、跳跃的和杂糅的。而非线形的叙事就是强调叙事的语义空间性,相临与相接的立体关联———期待、提醒、呼应、对称以及展望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哲人说,战争,归根结蒂,便是秩序的崩溃与重建。《未被审判》大致可以置于战争文化的范畴内来谈论。如果这个指认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此前不曾有过的阅读经验。印象中,以往相关的作品最多是提供了些许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或“秋菊打官司”式的“个体”;而本书中最动人的部分,与记录片以一贯之,是它对人物命运关注,对生命尊严的追问。

  中国战争受害者索赔“讨说法”,终极目的是让战争的施害者反思与忏悔,讨回民族自信与个人尊严。民间索赔的主人公们,大多是有些被动的角色,他们或她们对不堪回首的创伤的不认同和不被施害方认同,事实上正是霸权与人权两种文化难以融合的寓言。这个有些悲怆的开放式的、不是结局的结局,恰恰是当今世界文化研究最核心的问题,即身份和种族问题。

  对弱势、边缘群体的关注理应是敏锐而有良知的电视人和出版人的自觉,也许透过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书籍,那些曾经严重失语的群体的声音才可能被听到,而横亘在战争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的症结才会显现。陈伟/文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