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跨越“百亿”看徐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05:5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高渊 王杨

  对徐工集团而言,2003年显然是个转折点。

  14年前,徐工集团刚刚成立时,年营业收入不过3亿多元,而2003年,已经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利润达5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跨越,它所在的城市徐州市很激动。因为徐工成为整个苏北地区第一家“百亿大企业”,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无可争议的“领军者”。它的一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高居第一,其中汽车起重机的销量居世界首位。

  “百亿”的分量:从整合、扩张到再整合,徐工的经历说明国企改革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循序渐进地做大做强

  眼下,“百亿”已成为一个“过去时”。徐工集团把目标定在今后更新的跨越。回望那段漫长的岁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感慨:“国企的改革与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其间需要有跳跃式的变革,但总体而言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国企改革需要有突破性的变革,但不能寄希望于“一招制胜”。而在这方面,徐工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

  1989年的那次企业重组是个突破,它是徐工集团的起点,也是徐州整个机械工业的转折点。那时候工程机械行业正处低潮期,而徐州趁此机会酝酿整合行动。为此,把当地徐州重型机械厂等3家工程机械企业,以及一个研究所合并,就在更大的范围里实现了资产的重组和运作。资源和资本聚合的优势一旦发挥出来,企业的产销迅速增长。

  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徐工集团却走了一段弯路,一度过快推行低成本扩张。企业多了、规模大了,但效益差了。集团实力不升反降。

  正是看到这一点,从1999年开始,徐工集团再次调整发展理念和战略。制定了一条坚持以工程机械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同时从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从注重外延、规模的扩张转向运行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速度与效益并重。徐工更加关注资产质量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落实,更加关注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正因如此,徐工总体盈利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由1999年的4600多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3.76亿元。同时,汽车起重机、压路机等一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高居第一。

  从整合、扩张到再整合,徐工的这段经历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国企改革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才能走上健康轨道,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徐工的“两个世界”:徐工改制的进程,就是不断扩大优质资产,不断缩小不良资产的过程

  徐工集团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连连收到各方道贺。但在徐工看来,在“百亿”之外,最值得称道的还有一个“生日”。

  那是集团所属徐州重型机械厂的60周年厂庆。在厂长张玉纯眼中,这是重型厂全面振兴的标志。而这对徐工集团而言,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在重型机械厂约10万平方米的车间里,所有生产线都开足了马力。但即便是这样,他们的产品还是供不应求。去年前10个月,重型厂销售收入达到27.2亿元,其一家的主机销售额是行业内其余10家企业的总和。重型厂生产的汽车起重机占国内市场的49%,销售台数居世界第一。

  然而在徐工所属的几十家企业中,并不都是如此兴旺。这里也有不景气,也有亏损企业,也在谈论关停并转和下岗工人的安置。就在与徐州重型机械厂不过10分钟车程的地方,同属徐工集团的通域集团公司,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这家以生产矿山机械为主的企业,原本算得上当地不错的企业。但由于产品陈旧和市场变化,6年前,当它进入徐工集团时,其实已经到了破产边缘。眼下,他们的生产经营已维持得十分艰难。

  就像很多国有企业一样,徐工也有“关停并转”的问题。这样看来,徐工的迅速发展,不在于没有不良资产,而是在于,它把改革当作一个不断扩大优质资产和缩小不良资产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缩小不良资产比扩大优良资产还要难。在过去的5年里,徐工通过破产或重组等方式,已经把不良资产的数量减少了一半。接下来徐工集团发展的关键,还是如何消化剩余的不良资产。办公楼的背后:国企改革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改革,不能只靠企业的“单兵突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样重要

  前不久,徐工集团举行了集科研、办公为一体的新大楼竣工仪式。让人感慨的是,这幢11层的建筑从开工到建成使用,用了整整10年。

  10年前,这幢大楼打下了第一根桩。当时,正值国内经济进入一个增长周期,但从第二年起,办公楼便陷入停工状态。有意思的是,那时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开始进入调整期。盖楼工程一停就是数年,直到2003年才建成投入使用。也就在这时,我国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从这个角度看,这幢大楼其实是个缩影,它的曲折经历浓缩了徐工集团的发展历程。而徐工集团本身也可看作一个缩影,不仅折射出宏观经济环境的凉热变化,也反映出国有企业这十年的巨大变迁。

  近年来,徐工集团的变化十分引人注目。在管理上,集团坚持用工、人事和工资三项制度改革,重点抓质量、成本、财务三项基础管理,全面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推行全员全过程预算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这使国有资产不仅得到了有效的管理,而且更加优化和增值。

  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对于一个生产系列工程机械的大企业来说,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财政政策的变革,都与他们息息相关。在徐工集团内部,他们不仅把“百亿”业绩归功于企业内部的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也很客观地指出宏观环境对这家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国企改革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改革,不能只靠企业的“单兵突进”,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样极为重要。

  《人民日报》 (2004年02月26日 第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