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黑龙江:农民进高校 人才返乡村(热点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06: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蒋升阳

  2月25日,黑龙江省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后的首次招生录取工作基本结束。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大等10所高校开始发送录取通知书。3月9日,从4119名考生中择优录取的2500名左右农民大学生将走进大学课堂,成为首批农民大学生。

  黑龙江省有9517个行政村,过去几乎没有哪个村留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为改变农村人才奇缺的状况,该省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专门为农村定向培养大学生。

  农民大学生马立波———

  “我终于圆了大学梦”

  “是马立波吗?祝贺你!你被东北农业大学录取了,是畜牧专业。”2月24日,记者打电话告诉马立波这个好消息。

  “真的吗?太好了,真没想到这辈子还有机会上大学!”电话里,马立波的声音有些发颤。

  33岁的马立波是黑龙江省阿城市新华镇建设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和全省各地农村的约2500名农民一起成为“村村大学生计划”的首批受益者。

  当天下午,记者驱车赶到马家。前来贺喜的乡亲已挤满屋子。村支书雷庆柱拉着马立波的手说:“大侄子,真为你高兴。你可是咱村第一个要回来的大学生啊,咱村可太缺懂技术的人了。好好读书,学点真本事。家里有啥难事,村里给担着!”

  马立波憨笑着说:“我指定得回来,有协议管着呢。”他对记者袒露了重新考大学的心迹:“1989年,我从阿城一中高中毕业后,差十来分没考上大学。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使我打消了复读的念头。后来我当了3年代课教师,又干了两年会计……为养家糊口,我从1995年开始外出打工。空余时间,我爱看书,一直没放弃学习,总想着有重新读书的机会。”

  “去年12月13日,一个朋友拿了一张刊登着‘村村大学生计划’招考消息的报纸找到我说,机会来了。报不报名呢?我当时很犹豫,家里全指着我一年打工挣的万把来块钱呢。我要是上大学,家里生活就困难了。没想到媳妇说,就是借债也得去争取读大学。”

  “就这样,我开始复习功课,报名参加考试。没成想真的考上了!”

  东北农大校长李庆章———

  矢志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李庆章教授是黑龙江“村村大学生计划”的首倡人。

  早在2001年9月,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当高级访问学者回国的他在给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行“村村大学生计划”的设想。他写道:“根据农村大学生‘出不来,回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实际情况,应该在我省农村有计划地从回村高中生中选拔一批人才,进农大学习2至3年,为一村至少培养一个‘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由于经费等原因,这一建议在当时被搁置了。

  2003年8月,黑龙江省的大学校长们聚会辽宁兴城,为贯彻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方针献计献策。李庆章再次提出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建议,很快引起省领导的重视,要求尽快落实。

  省教育厅迅速制定了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具体方案。2003年12月11日,考生开始报名。今年1月11日,4119名考生参加了统一考试。

  谈起提出建议的初衷,李庆章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主张:应该重视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入。发展中国家更应如此,政府应该为此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成本。我曾当过10年知青,对中国的农村、农民有较深了解。作为农大校长,在对黑龙江农村的调研中,我发现农村一方面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却存在严重的智力回流障碍。目前全省9517个行政村几乎没有一个受过相当于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这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障碍。我有责任为解决这一问题尽力。”

  在“村村大学生计划”首次招生中,东北农大共招收424名农民大学生。李庆章说,东北农大将对他们采用不同于一般学生的教育方式。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尊重农民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选派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当学业导师,强化实际技能的培训,为他们提供相对充足的实践机会;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困难,改革学制,给他们放春假和秋假;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对一部分学生开展远程教育,等等。

  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敏———

  让高等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农民苦、农村穷、农业落后,关键在于农村缺乏人才。漠视这一现状,是教育的失职。我们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就是要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主抓“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官员,黑龙江教育厅副厅长赵敏如是说。

  赵敏介绍说,“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招生对象为高中生。招生实行村级推荐、统一考试、公费培养,原则上每村择优录取1名。考生入学时,需与所在县(区)人民政府签订回村协议(毕业后回村创业5年以上),实行“村来村去”,不迁移户口,不改变现有身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学制、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设置农村管理与发展迫切需要的畜牧兽医、农学、园艺等专业。每名学生每年所需的6000元学费,由省财政拿出4000元,学校补贴2000元。目前已为该计划制定3年规划,力争5年内在全省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

  赵敏说,目前农民子弟考上大学以后,极少有人愿意回到乡村。实行“村来村去”,这批农民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新的“科技力量”,成为黑土地上的致富火种。同时,“村村大学生计划”还有望成为更新和提高村干部素质的“人才工程”。

  《人民日报》 (2004年02月26日 第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