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与深化农村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09:20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 任何人都不可否认,今日中国之巨大变化,得益于20多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大变革,得益于农村率先进行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正是这种“第三种方式”的制度变迁,为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生产制度创新,是农户获得相对独立自主的生产权利,从根本上再造了农业的微观组织结构。当农民的生产劳动能够与土地、收益及分配紧密结合时,他们长期被压抑的劳动积极性就迅速地迸发了出来,在1978————1984年这段至今被称为农民增收“黄金期”的改革初期,农民实际收入年均递增幅度高达15.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7.7%,而且短短几年时间就解决了农村大多数人口长期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

  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创新,是废除了人民公社时期以产品经济为基础、计划经济为先导、行政手段为保证的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导向和尊重生产者经营自主权的原则,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地位,建立起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家庭经营相结合的新体制。这不仅使农民获得了努力生产的边际报酬率的全部份额,而且还因为节约了监督费用,进一步激励了劳动者生产的自觉性。

  家庭承包作为一种财产制度创新,使农民获得对劳动成果的处置、劳动时间自由支配的权利,成为相对独立的财产主体。

  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一种经营制度创新,是通过经营自主、自由交往、平等交换机制的激励,使农民在积极劳动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也意味着农民摆脱封闭性社会的约束,使潜藏的活动能量获得释放机会。

  促使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邓小平同志的总结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邓小平同志的总结,表达了两个重要的观点,一个是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坚定不移地“进行农村改革”;一个是“给农民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继续推进农村改革。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任务,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2003年,党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今年,中央又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首先需要提高认识,要有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大制约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问题突出。二是现行土地制度缺陷造成农民利益的流失。三是农业领域很难和资本结合。

  上述制约因素也可以归纳为社会关系的结构性紧张,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已不在农业和农村本身,而在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政策导向,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缺陷。因此,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要继续进行改革,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的束缚,建立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认为,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要靠制度。他说:“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改革的实质就是要进行制度革命,以解决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对于农业的发展方向,邓小平同志提出著名的“两个飞跃”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的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同志所以强调家庭承包制“要长期坚持不变”,是预见到“第二个飞跃”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对实现新的“集体经济”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预测。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由于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适应进入小康的更高要求;由于对外开放和城乡一体化,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如果说25年前农村改革主要是突破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内部经营机制,那么,新一轮农村改革则着眼于制度创新,着眼于与农村发展有着更加密切关系的整个国民经济领域,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着眼于整体谋划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要以促进“两个发展”即促进先进生产力和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来开展。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让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决策,独立经营,发展商品生产,这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条件。深化改革就要继续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为加快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取代落后的现行生产力创造新的制度环境,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结合。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人的发展作为独立的、完整的指导性理念提了出来。这就要求下一步在研究农村制度创新时,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诚信素质。不仅要从制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且要从制度上保证农民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依法管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核心是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深化农村改革,关键是以“深度市场化”为战略取向,把农村经济发展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深度市场化”的内涵是,向计划经济体制最核心的部分推进市场化改革,即由体制外培育非国有市场主体向体制内建立新型产权制度推进;由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推进;由竞争性领域向垄断性领域推进;由微观经济管理体制向政府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与全国发展的形势相比,是一个同向不同步的问题,即从改革开始起就能够坚持以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为取向,但深度不够、进展迟缓。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度化”,就是要在农村加快“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把农民增收放在农村一切工作的首位。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新一轮农村改革要集中向四个方向突破:一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三是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四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一般而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包括三个层面的任务:一是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市场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和相关机构,用以规范和约束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三是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按照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中的设想,到2020年左右“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和保持农村稳定的改革方向,就有可能在邓小平同志设想的时期内,建立起一套基本成熟和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作者:贵州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