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观察:日本经济:解读7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7日00:11 人民网

  冯昭奎

  最近,日本内阁府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第4季度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为1.7%,按年率计算增长率达7%。

  对2003年第4季度日本经济的增长率,我们可以作以下三点“解读”:解读之一:日本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已经到了可以讨论日本经济是否已经摆脱长达13年的低迷状态的时候。

  2002年1季度以来,日本经济已连续8个季度呈现正增长, 2003年4个季度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5 %、3.4%、2.5%,7.0 %。与2003年前3个季度相比,4季度的增长率大幅提升,显示出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2003年4季度的7%增长,为1990年第2季度以来的、时隔13年的最高的季度增长率,而且这是在日本政府未采取加大公共投资等刺激经济措施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属于以民间需求为主导的“自律性”复苏,其中,特别是企业增加投资是目前日本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日本企业的心态已经走出“不敢投资”的状态。

  在前一阵,多数人认为在日本国内的结构改革未取得根本性进展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这次复苏还不能做出“日本经济已走出长期低迷状态”的判断,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讨论日本经济是否已经摆脱长达13年的低迷状态。

  解读之二: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在于3个“景气”的重合。

  其一是“数字景气”(或IT景气)。

  2000年的春天,在90年代盛极一时的IT(信息技术)景气转向衰退。然而,经过了2~3年的低迷,目前世界IT景气复苏已见端倪,日本的IT产业也日趋活跃。

  其中特别是数字家电成了近年来日本耐用消费品市场上的主角,2003年液晶电视销售较上年增长了50%,数字光盘录放机增长了一倍,达520万台,大大超过磁带录像机销量的295万台,前者取代后者之势日趋明朗。现在,薄型电视机(主要包括液晶电视机和等离子电视机)、数字光盘录放机、数字相机及带相机的手机,已被视为取代电视、冰箱、洗衣机的“新三大件”,以这三种数字家电或“个电”(个人用电器)为代表的需求扩大,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所谓“数字景气”,不仅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又通过连锁反应地带动了外围产业和材料产业的增长。

  其二是“强者景气”。

  出口扩大是导致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通过企业重组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的日本出口大企业的业绩表现十分突出,比如从2003年9月中期连结决算看,丰田、日产、本田三家汽车公司的经常利益均创历史最高记录,新日铁公司的经常利益高达上年同期的5.4倍。有鉴于此,媒体称这次日本经济复苏是“强者主导型的复苏”。在强者的带动下,收益改善的行业正在从主要出口行业向更多的行业扩大,从大企业向一部分中小企业扩大。

  其三是“中国特需景气”

  2003年日本对美出口业绩不佳,为负9.8 %,而日本对华出口却是33.2%的正增长,日本出口增加额的67.6%来自对中国出口的增加,形成了所谓“对华出口一支独秀”的局面,对中国的出口已成为拉动日本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以致被称为“中国特需”,有的日本学者则认为“日本经济现在正处于‘托中国的福’的状态”,日本共同社也指出:“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这个形势越来越明显了。”

  解读之三:2003年(历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为3.7 %,虽然仅相当于中国的9.1%的大约2.5分之1,但其增长率的“含金量”比中国高:其一,日本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产值相当于中国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2003年日本的GDP为4.4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4亿美元的3.1倍);其二,日本经济增长在环境、资源、安全等方面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比中国小得多;其三,中国的GDP增长当中有大约20%属于外国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而日本的GDP增长基本上都是本国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由于日本很多企业将生产据点转移到国外,其GNP(国民生产总值)大于GDP(国内生产总值)。

  但是,日本经济能否持续复苏,也伴随着几多悬念:其一,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其二,通货紧缩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其三是财政状况很糟,特别是政府内债占GDP的比例高得吓人,达140%。来源:人民网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