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武侯祠(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7日07:07 大江网-江西日报 | |||||||||
武侯祠 一 在中国,没有哪一座祠庙会像成都武侯祠那样使人生出许多的感慨。 去年,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我趁着在成都开会的间隙去游览武侯祠。车子从金牛宾馆出发没行多久,便在一座红墙碧瓦、画栋雕梁的古建筑前停了下来。只见巍峨高大的门
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汉昭烈庙就是武侯祠。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两者布局在南北向的一条中轴线上,构成了一个完整典雅的五重建筑群体。穿过大门和二门,便是刘备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门前的双龙抱口铁鼎和门头上的“业绍高光”四个大字相互辉映,慈眉善目大耳的刘备头戴冕旒,身着黄袍,手捧圭玉,端坐在殿中,给人以仁义之君的印象。殿的两侧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各14人。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被人建庙祭祀的极少。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再到朱元璋和玄烨,若论文治武功,他们远在刘备之上,但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却找不到他们的一座祠庙。而惟独刘备例外。这内中的原因恐怕主要归功于诸葛亮。虽然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是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的形象远比刘备要高大得多。世人纪念刘备,实际上是冲着诸葛亮而来的。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庙也许早就灰飞烟灭了。 翻开刘备庙和武侯祠的变迁史,我更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一点。据载,最早的时候,刘备庙和武侯祠是分开的,刘备庙在刘备墓的东侧,而武侯祠在刘备庙的偏西稍南。虽然当时的武侯祠规模并不大,但文人骚客凭吊者却络绎不绝。诗圣杜甫就曾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名句。而刘备庙前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到了明代初年,蜀王朱椿以“君臣宜一体”为由,下令废了武侯祠,在刘备殿外附设东西两庑,附祀诸葛亮为东庑,增祀关羽、张飞为西庑。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人们反以为刘备跑到诸葛亮的庙里去了。以后祠庙几遭兵燹,化为灰烬。清康熙年间在废墟上重建,形成了今日前君后臣、一庙二殿的格局和规模。尽管封建统治者千方百计地突出刘备,把庙命名为“汉昭烈庙”,但老百姓始终叫它“武侯祠”。漫游在祠内,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好像诸葛亮是君,刘备反而变成臣了。 对于历史人物,不管他们是什么人,人们的心里总是有一杆秤的。 二 诸葛亮殿比刘备殿稍矮一些。殿内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诸葛亮居中,羽扇纶巾,金色鹤氅,双目凝思,神态自若,仿佛胸中藏有雄兵百万、妙计千条。殿的左右各建有钟、鼓楼一座,旁边还有一座抚琴楼,并刻石琴置于亭楼之上,这不禁使人想起当年诸葛亮空城弹琴退司马的故事。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遍布殿内外的各种匾联。过厅上面“万古云霄一羽毛”和正殿上面“名垂宇宙”的匾额气贯重天。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书写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苍劲有力,近代游俊撰写的“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令人荡气回肠。一代文豪郭沫若撰写的“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飘洒雄逸,与二门墙上岳飞草书的《出师表》遥相呼应。两位巨人,一文一武,他们用如椽的巨笔在作着千年的灵魂交流。据传岳飞在书写《出师表》时被诸葛亮公正忠诚、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以至边写边哭,笔走龙蛇,气吞山河,不能自已。特别是清代赵藩撰写的那幅著名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楹联,更是精彩绝伦,使每一位到这里游览的人读后都为之叹赏,为之共鸣。 听讲解员说,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临武侯祠时曾在“攻心联”前注视良久。他或许是在细细地品味联中所蕴藏的治国安邦的深刻哲理,或许是在用历史的思维评判诸葛亮攻心审势的成败得失。在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诸葛亮审时度势,恩威并施,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当刘备为“兴复汉室”屈尊亲赴隆中,“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主张,终于成就了刘备的霸业。当南中地区叛乱四起、狼烟滚滚时,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一举平定了蜀汉的后方。当“联吴伐魏”的战略决策被关羽的“失荆州”和刘备伐吴的“彝陵之战”所破坏,蜀汉陷入孤单无援的危机时,诸葛亮从“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伐之”的决断出发,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尽“托孤”之忠。虽然最后未获成功,但却用智慧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举。可以说,一幅“攻心联”,是诸葛亮一生兴汉治蜀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它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武侯祠的对联,永远是一部读不完的哲学巨著。 三 我在武侯祠内边走边看,邈远的思绪在三国璀璨的天空里遨游。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并起、风云际会的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但奇怪的是只有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以及关羽、张飞等人被人极力推崇,并建庙祭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建越多,有的甚至遍及了神州的每个角落。而同时代的魏、吴两国的曹操、孙权等人却被冷落一旁。若论他们的军政才能和所建立的功业,都不在刘备和诸葛亮之下。尤其是曹操,可谓文武双全,他不仅是建安文学的创建者,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文,而且善于用兵治军,袁绍、刘表等一个个强敌都败在他的手下。更令人称道的是,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就连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非但没被治罪,反而受到重用。因此,聚集在他麾下的优秀人才最多最盛。同时他还轻徭薄赋,让人民休养生息,使魏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中逐渐取得了实力最强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代雄杰,不仅没有人为其建祠立庙,相反却被许多人所大肆贬斥和丑化,以至最后被描绘成了中国历史上反面人物的典型。 想到这里,我不禁为曹操打抱不平。但在粗略地阅读了武侯祠里那些充满儒学色彩的历代碑碣后,我又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是啊,孔孟历来主张君必须是正统,臣对君要忠。刘备是东汉的远支皇族,一直打着护汉的旗号,诸葛亮等人一生以扶助刘备匡复汉室为己任,不仅对刘备忠心耿耿,而且呕心沥血倾尽平生之力。而刘备对诸葛亮等人也信任无比,厚爱有加。特别是白帝城托孤的那一幕,谁人听了不潸然泪下?刘备和诸葛亮,创造了中国历代王朝君臣关系的典范,因而也就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人士称道有加。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曹操当时身为汉丞相,虽然没有废汉自立,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上,其“奸雄”嘴脸暴露无遗,尤其是他的儿子曹丕最终废汉称帝,更使得曹操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对于这样一个“奸臣”,历代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统治者岂能容忍?加上唐宋以来,民间流行平话说书,而群英荟萃、相互争战、极具故事性的三国,理所当然地成为说书者最喜欢的题材。由于说书人大多又是那些饱学多才的民间儒士,他们出于维护封建纲常和道德伦理的需要,借取历史中弯弯曲曲、模模糊糊的一点影像,不惜歪曲、夸大甚至杜撰事实,极力褒蜀贬魏。到了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诸葛亮和刘备等人的形象越拔越高,而把曹操的形象越抹越黑,直至今天,他们这种形象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也许就是文学艺术的力量吧? 步出武侯祠的时候,我想再望一望刘备和诸葛亮的塑像,但缭绕弥漫的香烟模糊了我的视线…… (刘上洋 大江网-江西日报) 相关专题:“东方伊甸园”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