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大山走出的艺术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7日10:18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2004年新春伊始,省花灯剧团团长汪信山就忙个不停。年前送文化下乡,春节期间到普定演出,节日期间还抓紧时间联系今年的演出,就连黔西南州在他家乡贞丰举办的新春联欢晚会,他都带着队伍助兴,每一场演出,他都那么投入,那么充满了激情。汪信山热爱花灯艺术,更热爱这个战斗集体,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自豪地对朋友和乡亲们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永远忘不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忘不了哺育我成长的师长!”人们喜欢听他那发自肺腑充满情感的歌声,更从内心称赞他是一个从大山走出的艺术家……

  汪信山的老家贞丰县平街乡,1978年,他下定决心,在端午节的这一天,拎了4个粽子进省城考试,终于,叩响了迈向艺术殿堂之门……

  盘桓绵延的花江坡之后的无数个山头,是汪信山从小砍柴赶场的必经之路。从平街到牛场这一段路,就要走两个多小时。幼时的汪信山小名叫“长江”,母亲45岁那年生他时,大姐已是近20岁。他出生时21岁的大哥不幸生病去世,因为老来得子,父母都十分心疼他。从小时候起,汪信山就喜欢听当地人唱山歌,他跟着大人们学歌一学就会,而且嗓子格外地亮。上小学时,喜欢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尤其喜欢听李双江唱的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学着电影上的“潘冬子”,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北盘江边。江边,雾气弥漫,如云翻滚,站在峭崖上的汪信山亮开歌喉,一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冲破险滩,横穿江边,飞向无边无际的山海!多美啊,我就是电影中的“潘冬子”,我就是唱歌的那个李双江!15岁的他,做起了歌唱家的梦!

  1974年,汪信山初中毕业,正当他刚考进高中时,一次学校文艺活动被当时县文化馆馆长黄理忠看中,当时县里要排样板戏《沙家浜》,汪信山的那副好嗓子自然是演郭建光的材料,就这样,汪信山走进贞丰县文艺辅导队,一月工资是25元。汪信山一直干到1977年,这一年,恢复高考,汪信山考取了师范,但因“政审”不合格未被录取。1978年,他下定决心,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拎了4个粽子赴省城考贵州省艺术学校。当时,对于如何考艺术学校他什么都不知道。通过县里的一位老师杜湘礼介绍,他找到了当时在贵阳市曲艺团工作的安朝刚。在安老师的辅导下,汪信山知道了小品、朗诵,因为准备充分,而且当年贵阳考区只有他一个男生,汪信山几番轮战通过考试。当时省艺术学校校长朱石林说:“这是一个好苗子,他的乐感极强,是唱民族唱法的料子!”进校后,他师从老师沈健坤和彭友珊、张铭绩。在他们的悉心教导和培养下,汪信山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基本功训练,他都认真对待,从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汪信山打小起熟悉贵州民歌,而沈健坤老师在声乐方面的造诣又使他对花灯剧种和声腔有较深的研究,对汪信山的教学采取了一种美声与民族、美声与地方剧种的结合。这块小小的“实验田”,果然收获颇丰。汪信山的一副好嗓子在这种有机的训练下,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他的嗓音伸缩性极大,音域宽广且富有弹性。198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省花灯剧团,在剧团又师从彭公彪老师,受益匪浅。1984年,汪信山考取四川音乐学院,带着他的一分自信和成熟,当时唱的《好久不到这方来》和《槐花几时开》受到川音教授的一致好评。

  贵州培养了汪信山,汪信山眷恋这块土地,他离不开省花灯剧团,离不开与他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他坚信,省花灯剧团一定能成为受贵州父老乡亲欢迎的剧团,而他自己,愿意为花灯剧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汪信山的事业发展,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头。1987年,汪信山首次参加贵州省青年歌手大奖赛,以优美动听的《飞来吧,黑颈鹤》、《三峡情》获得二等奖。此时,省音协杨惠云老师专门请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品素来黔讲学,汪信山去听课时向王老师请教。听完汪信山唱后他激动地说:“没有想到,贵州还有这么好的男高音!”王老师建议他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王老师还为汪信山腾出一间房屋,让他住在他家安心学习。一年学习,使汪信山又开了眼界,掌握和驾驭处理艺术歌曲的能力更强了,在老师的鼓励下,1988年他参加了全国“金龙杯”青年歌手大奖赛,在与宋祖英、张也、吕季红等歌手的角逐中一举获得金奖,为贵州争得了荣誉。汪信山还清晰的记得,当时沈湘、黄发奎、金铁林、李双江、郭淑珍、叶淑珍等17个评委为他评出的最后得分是9.62分。站在领奖台上,一个山里走出的孩子,终于圆了他的童年之梦!

  捧金回黔后,汪信山被武警文工团选中,但他最终还是留在花灯剧团。汪信山自信地认为,凭着他的追求和努力,一定会走向世界!1988年,汪信山参加贵阳市中日友好交流到日本演出。在日本北海道、东京、大阪、名古屋,他的《拉网小调》和贵州民歌《太阳出来照白岩》受到日本友人的好评,尤其是那宽阔而富有磁性的48个拖拍几乎拽住了每位观众的心。每场演出,台上台下形成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浪,那一次对外演出,使汪信山感受到文化外交的感染力。从东京返回祖国的飞机上,一位加拿大籍的中国人向他发出邀请,为他办理出国的全部手续,面对如此的真诚和热情,汪信山还是婉言拒绝了。

  1994年,35岁的汪信山当上了省花灯剧团的副团长。虽说省花灯剧团曾有过令人激动的辉煌,但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地方戏剧的振兴和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回想当年,剧团先后推出的《拜年》、《打舅娘》、《七妹与蛇郎》、《典型人家》、《橘乡情》、《春嫂》等引来多少观众,1993年,《乌江云、巴山雨》参加成都中国艺术节西南片区调演时还获得文化部的九项奖!而如今,一切的一切皆已成为过去,面对的只有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挑战!当人们追逐金钱和名利时,捍卫艺术成了一分奢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汪信山重新拾起花灯,就好像捧着初恋情人的脸庞,再一次仔细地端详她……

  花灯,是贵州农村中广为流传、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较为流行的有东、西、南、北4路花灯,即:黔东、黔南、黔西、黔北花灯。除在汉族地区流传外,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颇为盛行。花灯戏是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加入故事情节发展而成,而花灯音乐曲调明快而高亢,节奏灵活多变,集抒情、奔放、叙事、粗犷为一体。如迎合市场,必使花灯特色丢失而随波逐流,但要发展,受场地、经费等限制排戏何其之难!终于,全团统一思想,团结拼搏,1997年参加全省花灯调演以一台《灯花秋实》亮相省城。1998年,汪信山当上了团长,但他仍然一如既往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地方戏剧而努力。1999年,又以一台花灯剧《月儿弯弯》找回一批新的观众。为了实现全团近200名老、中、青三代花灯人的梦想,2003年,作为团长的汪信山下决心筹款近百万投排《月照枫林渡》,而正当向中国戏剧节挺进时,汪信山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而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汪信山想得最多的是,培养青年演员,复排《月照枫林渡》,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和了解贵州独特的花灯艺术!

  汪信山是团长,但他更多的是把自己当成一名实实在在的演员,在他的歌声里,满含了对家乡父老的热爱,倾注了他对贵州的一片深情,他说:他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汪信山……

  采访汪信山时,我的眼前总是掠过他每一次演出的身影。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次一同随省慰问团到西藏的经历和随他回老家时的感受。

  2000年6月6日,我省赴藏慰问团满载贵州3700万各族人民对在西藏工作和战斗的贵州籍官兵和援藏干部的深情与厚爱,来到世界屋脊西藏。所到之处,你都可以看到汪信山为官兵和战士们唱得最多、最动情。在海拔4813米的祖国西南第一哨所——乃拉堆哨所,积雪覆盖了山峰,缺氧让人喘气都很困难,面对20多名戍边卫国的贵州籍官兵,汪信山的眼里噙满了泪花儿,他不顾自己身体严重不适,为大家演唱了《说句心里话》、《想家的时候》、《小白杨》、《骏马奔驰保边疆》。他的歌声给贵州籍的官兵以鼓舞和激励,高高的山峦上响起了官兵们阵阵掌声。而当他演唱完后,他的嗓子哑了,一连吸了半个小时的氧,在拉萨、在日喀则、在亚东,无数次的演出汪信山都倾情奉献,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去年11月下旬,汪信山回贞丰平街老家,他最关心的是家乡的建设,家乡是个贫困乡,为了早日修好家乡通往镇上的8.5公里长公路,汪信山不知跑了多少回,如今,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老家平街乡通往北盘江镇的公路马上开工;家乡缺医少药,当年父亲为了供他到省城读书,把家里的房子以5800元的价格卖给镇卫生院,如今,卫生院也应该发展扩大,他又积极地奔走呼喊,希望镇卫生院的条件得以改善。他通过努力,为自己的母校平街小学和中学修球场、房屋捐献20吨水泥。随他走进平街,幼时的伙伴、小学的同学他都能清楚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卖米的刘维云、修锁的卢启超、卖豆芽的王兴昌、卫生院的张芬,那一声声的呼唤,发自心底那一张张笑脸,永远激励着汪信山朝艺术之峰攀登!

  作者:段丽娜编辑: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