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办“公投”辩论——陈水扁抢票又一阴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8日09:55 海峡网-厦门日报

  两岸观察

  陈水扁当局推出的“公投”辩论会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炒作后,终于要在这个周末登场了。由于有李敖、陈文茜、赵少康等大批有台湾“名嘴”之称的重量级明星人物的加盟,其在岛内的受关注程度甚至盖过了前几天举行的扁连之间的两场电视辩论会。

  办辩论会纯属多此一举

  当局出面举行公开辩论,请社会人士以公开的形式对政府的决策提出质询,似乎是“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但细细一琢磨,就难免要犯糊涂:这样的辩论会究竟要辩什么?辩论是否有必要进行“公投”?可“公投”的程序已经启动,选票开始印了,投票箱准备好了,计票规则也定了,断无回头的可能。辩论是否需要向美国购买导弹?可高达千亿元的军购定单几天前就已经公布了。也就是说,辩论的结果不会影响“公投”的实施。既是这样,辩论会除了让民众见识一下这些明星们的口才外,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陈水扁抛出的两个“公投”题目本来就如同“天冷了要不要穿棉衣”一样无聊透顶,这会儿居然还要放着选前那么多的事不做,非要费时费力的搞出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实在是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借“公投”扰乱选举形势

  惟一的解释就是阿扁此举另有所图,那么他究竟想干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阿扁现在会把他的着力点放在哪里。离最后投票的日子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连宋一方还是占据着一定的优势,陈水扁所有拉抬选情的努力都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他还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选前造势,把精力都放在向选民推销自己的政绩、连任后的治台方略上,那可真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但是要想让“奇迹”出现,就必须得有“奇招”。

  虽然国亲重新整合在了一起,曾经的“临门一脚”已不可能再现,美国人又不肯当“助选员”,但擅打选战的阿扁还是很快找到了另外一条主动性更强、更易操作、成功概率也更高的“捷径”——把整个的投票过程纳入自己预定的“轨道”,让选票按照自己的意愿流动,最终再创造一个靠不足四成的选票而胜选的“奇迹”。

  他的第一步是不惜开罪美国也要坚持搞“公投”;第二步是将“公投”与“总统”选举放在同一天进行;第三步是不顾各方面的反应,强行出台了“公投”与大选同时同地进行的方案,实行一次选举三张选票,同时领票、同时投票、同时开票。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把戏”,里面的名堂可多着呢。首先,只要多数人领了票,不管投的是同意、反对、还是废票,都表示承认了“公投”的合法性,等于让阿扁拿到了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空白支票。今后,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实现其“台独”梦想。其次,在选举结果出来前先为自己赢下一局,即便输“总统”,至少也还赢了“理念”,为他今后替代李登辉成为“台独”新的精神领袖添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这场选举增添了更多的“变数”。比如说选举的有效性问题,按照岛内“选举法”的规定,“总统”选举的投票率不存在必须要过半数的问题,而“公投”的投票率只有过半数才能称为有效投票。现在把二者混在一起投票,而且还要同时开票,那么如果“公投”的投票率没有过半数,“总统”选举的结果是否有效?此事最终由谁来认定?

  借辩论转移选民视线

  阿扁的这种破坏民主、公然违反岛内“选举法”的举动,不可避免的招来了各方激烈的反对,很多人包括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公开表示将拒领“公投”票。阿扁虽然为求连任不择手段,但他并不想因此落下一个“破坏民主”的“恶名”,影响他以后的政治前途,所以,他需要想办法制造出一个新的热点来吸引公众的眼球,转移选民的视线,以减轻因为操弄选举程序而给他带来的压力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应该才是扁当局极力促成这次“公投”辩论的真正用意之所在。

  原本阿扁是希望让蓝营的人出面陪他一起玩这场游戏,但不知是对手因忙于选前事务无暇他顾,还是看穿了他的这套把戏,始终高挂“免战牌”,使他的计划差一点落空。好在有李敖、陈文茜这些人及时“救场”,才让这场“大戏”得以如期登场。

  可以想见,电视辩论一定会非常精彩,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将再攀一个新高,观众们也都会看得直呼过瘾,此时的阿扁也一定会躲在什么地方“偷着乐”。(朱军)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