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鲜艳的花朵――记我市首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谢振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2日07:2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在这个春天,谢振华是我们这座城市最美的花朵。

  在这个春天,谢振华用朴素的行动诠释着青岛城市精神厚重的内涵。

  这个22岁的青岛女孩,以炽热的爱心、高尚的奉献行动和勇敢、坚强、乐观的性格感动了青岛,感动了北京,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关爱。

  其实,和所有同龄的女孩子一样,谢振华也是父母掌上的明珠,偶尔会撒撒娇。虽然在医院工作,她仍然打针怕疼,当纤细的针管刺入皮肤时,她一定会转过脸去。但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当得知一位患者需要她捐献造血干细胞来挽救生命时,她义无反顾,没有犹豫,没有退缩。

  去还是不去,对她不是个问题

  2003年8月的一个上午,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到市红十字会通过区卫生局转来的通知:几个月前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该院职工谢振华与正在北京某医院治病的一位白血病患者血液检测配型成功,如果本人及家属同意,需要进一步复检,若通过,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听到这个消息,副院长刘爱华心里一惊: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前多是在亲属间进行的,非血缘的移植虽然全国已开展几十例,但青岛还没有先例。毕竟是新生事物,而且小谢才参加工作一年多,那么年轻,又那么瘦弱,能否接受这件事?她的家人会是什么态度?刘爱华心里没底。

  小谢是产科助产士,经常倒班,那天上午正赶上她上班。刘爱华把她叫到办公室,告诉她这个消息。出乎大家预料,小谢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而是很高兴地问:“真的?什么时候开始捐献?”刘爱华嘱咐她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

  在家里,小谢遇到了父母的反对。爱女心切的父母不忍心让女儿去做这种他们从来没见过、听起来挺可怕的事情,万一有个闪失,他们接受不了。但谢振华决心已定。为了让父母理解,她找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方面的知识材料,反复向家人解释这是很安全的。她甚至为此和父母耍脾气,流眼泪。

  见女儿如此坚决,几天后,父母决定支持她。“只要你没事,能救人一命当然是好事。”母亲说。

  与此同时,谢振华的一些好友也劝她不要去,担心她的身体受不了。但小谢说:“在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想清楚。我知道捐献是安全的。”许多天以后,当谢振华在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结束后,记者曾问她,报名并配型成功后不实施捐献的现象在国内外都很普遍,你为什么一直如此坚决。她讲了一件事。

  谢振华毕业实习时在一家医院血液科见过一个男孩,他只有五六岁的样子,眼睛大大的,很漂亮。在医院住得久了,他和医生、护士都很熟,他会拿血压计给人量血压、测脉搏,非常可爱。不幸的是,他得了一种血液病,每当发作时就要输血。谢振华曾亲耳听到小男孩痛苦地对护士说:“阿姨,给我输点血吧!”

  这个孩子绝望的神情给谢振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现在想,如果他能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应该是有康复的机会的。但那个时候,这种移植还很少。

  谢振华说,当我得知自己和一位患者配型成功,就觉得有一条生命等着我去挽救,如果我退缩了,他也许就没有生还的机会了,那样,我会内疚一生的。而且,既然已经报名捐献,就一定要履行承诺。

  9天里的3个心动时刻

  2004年2月18日至26日,9天,这是谢振华赴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日子。这段时间,小谢的每一天都牵动着岛城人民的心,青岛的各路媒体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而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在小谢的人生中也将留下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几个让她心动、也让所有人动容的瞬间。

  片断一:

  2月18日上午,谢振华乘坐9时50分的火车离开青岛前往北京。当天上午8时,副市长臧爱民在黄海饭店为小谢举行了简短热烈的欢送仪式。在火车站,为小谢送行的足足有30多人,其中有她的长辈亲人、与她共事的姐妹、单位领导、市红十字会领导和工作人员、铁路工作人员,还有一些素不相识的青岛市民。在列车徐徐启动的霎那,站台上几十个人微笑着向小谢挥手。

  站在车窗前,小谢的眼圈红了。她知道,大家在祝福她,祝愿她一切顺利,平安归来。

  片断二:

  2月22日上午,这是谢振华到北京的第4天,体检已经顺利通过,动员剂已注射到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明天,她就要实施捐献了。这几天里,由于动员剂带来的反应,她的食欲和睡眠都受到影响,还出现了呕吐。但为了保证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质量,她拒绝注射止吐针。注射动员剂后肌肉疼痛,同去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建议上一下热敷,她也拒绝了,怕影响动员剂的效果。另外,每天早上都要扎一下手指头做血常规检查让怕疼的她也吃了一点小小的苦头,但她一声不吭。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自己最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那位病重的患者,挽救他的生命。

  就在这天上午10时,她接到了所在医院产科护士长的电话。护士长在电话里说:“小谢,注意身体,我们全科人都想着你,支持你!”

  这个时候,她的眼睛湿润了。她感觉到很多人在关心她,在给她鼓劲儿,她一定要做好。

  片断三:2月24日中午,经过连续两天采集(每天上午3个多小时),谢振华造血干细胞捐献终于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谢出现了一些不适反应,但她一直坚持着,不舒服的时候,她轻轻哼唱自己喜欢的歌儿分散注意力。

  12时40分左右,当护士拿过刚刚采集的装有血浆的血袋时,小谢用手摸了摸,还是温热的。她悬了多日的心终于放下了。她完成了捐献,那位患白血病的大哥哥有救了!兴奋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一个故事的结束,一种精神的延续

  2月27日,谢振华完成捐献从北京归来,即将返回工作岗位。她的生活,还将和过去许多个日子一样平凡地展开,一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她以自己的行动带动生成的精神漩涡和波及北京甚至全国的涟漪还在无限地扩大。

  2月18日,谢振华到北京的当晚,北京电视台记者就采访了她。第二天,北京市民开始在电视上看到这位来自青岛的勇敢的、乐于奉献的姑娘。从此,谢振华不断接到北京市民关切慰问的电话,还有市民手捧鲜花到病房里去看望她。

  2月23日,谢振华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那天上午,《健康报》、《北京晚报》等媒体记者把关注的目光一齐对准了她。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青岛姑娘在京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新闻;第二天,《健康报》一版图文并茂地刊发了关于谢振华的长篇通讯,此后该报又连续刊登谢振华的相关消息;从当天起,《北京晚报》刊发追踪报道,记录小谢的捐献进展……一时间,美丽的青岛姑娘谢振华和她的义举传遍了北京,传向了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由此更深地认识了青岛,认识了青岛人。

  而在小谢的家乡青岛,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早报、青岛电视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几乎所有媒体每天都有小谢的消息,详尽记述小谢在京的日日夜夜。

  青岛市民一天天熟悉谢振华这个名字,并日益被她的精神感染和鼓舞着。许多人行动起来,积极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丽萍说:我们要聘请谢振华作我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形象大使,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当一个故事已经结束,而一种精神得以延续和弘扬,这个故事才真正具有价值,这种精神才真正可贵。在谢振华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心、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感受到了青岛“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

  当这个故事抵达温暖的归宿之后,它所释放出的温情还在感染更多的人,它所释放出的光亮还在引导更多的心灵。这束城市精神的花朵,永不凋谢。本报记者王丽艳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