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二十个小孩 一个“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3日04:5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不能让孩子失聪又失学”

  薛银环办特教的念头,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产生的。

  薛银环原来是太和县的一名环卫工人,由于工作勤奋努力,事迹突出,1998年,她被选为省九届人大代表。当上人大代表后,她经常深入基层。在多次视察活动中,细心的她惊讶地发现,在一些农村有许多聋哑、智障儿童,他们因没有学校而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

  后来,薛银环又为此事跑遍了全县的乡镇,发现在这个有15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里,三残儿童约占3%,达4.5万人。薛银环对此深感震惊和心痛。她当时就立下了一个念头:不能让孩子们失聪又失学!

  她在写给县妇联的一份材料里写道:“这些特殊儿童,他们既是国家的公民,又是弱势群体,他们应当与正常人一样享有同等的生活、生产和受教育的权力,需要特殊的爱和帮助。因此,我们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努力发展盲、聋、哑、残疾儿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我作为一个省人大代表,愿意替政府分忧。”

  “校舍是租的,教师是自愿的,学生是找来的”

  说干就干。很快,薛银环就为创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而忙乎开了。

  说起办校的那些经历,薛银环概括了三句话:“校舍是租的,教师是自愿的,学生是找来的”。

  薛银环家境并不宽裕。她本人从事环卫工作,工资不高;爱人胡守田当时待岗在家(目前在广电局上班),靠开一间电器修理店维持生计;此外,家中还有一个正读初二的孩子要负担。但薛银环决心已定,为了办特校,她卖掉了家里的单元楼房,全家搬到另外两间租来的破旧平房里住。接着,她用剩下的钱租下了几间房子作校舍,从阜阳特教学校引进了教材以及一些旧的课桌椅。就这样,2001年8月,太和县第一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

  学校成立后,先后有三位老师自愿加入了这个特教的行列。薛银环称他们之间是“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刘云老师在获悉薛银环的办学计划后,当即表示支持。她说:“现在是创办阶段,我们不计工资,办这项事业不容易,只要有吃就行。”其他老师也克服各自的困难,在这个艰苦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学校有了,老师请来了,学生却迟迟不来报到,这让薛银环为难了。要知道,在那些偏远的农村,残疾儿童的命运连他们的家人都是“听之任之”的。于是,薛银环只好不辞辛苦,一个一个上门去找。一次,她从县城走了几十公里来到一个偏僻的村庄,找到了聋儿哑儿刘青青。但青青的父母却不相信特教学校能让青青开口说话,再加上家庭生活困难,说什么也不让孩子去上学。薛银环前后跑了不下十趟,并免除了刘青青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才让青青的父母同意将孩子送来。就这样,全县31个乡镇,一个、两个、三个,当年靠这样“找”来的儿童就有15个。

  儿子的“特殊日记”

  特教学校开学了,薛银环工作之余,就全身心地扑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为了让这些初次离家住校的儿童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她还要时常与孩子们同吃同住。

  时间一长,薛银环的儿子飞飞就有些不乐意。有一天,薛银环在检查儿子作业时,发现了儿子写的一篇“日记”。儿子的日记这样写道:

  “每当别人问我最喜欢什么事的时候,我总是说我喜欢生病。当然,我不是喜欢生病时的那种感觉,而是喜欢生病时才有的那份家庭温暖。我的妈妈在特教学校上班,因为工作忙,我很少能看到她,只有在我生病的时候,才能见到妈妈。所以,现在我只有两个心愿,第一是我快一点生病,第二是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有残疾儿童了,这样,我就可以每天都见到妈妈了。”

  读到这,薛银环的眼睛湿润了。她何尝不心痛自己的孩子。她把飞飞找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知道要母爱,要父爱,可是这些残疾儿童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苦难中,他们比你更需要爱呀!”儿子听后,懂事地点了点头。再以后,他学会了自已与自己下棋,以此来打消想妈妈的念头。

  “望着孩子们能开口说话,是最欣慰的事”

  学校正式开学了,薛银环和几位老师真正体会到了办特教的辛苦。

  由于孩子残疾,很多家庭对他们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漠视态度,由此造成这些儿童不想也不敢与群体进行交流,对自己普遍缺乏信心。上学没多久,不少学生就表现出了萎靡、迟钝、任性、固执、自私、胆怯等不容易适应环境的弱型气质。

  但特教学校的老师们没有气馁,大家始终秉承“爱心、耐心、恒心、信心”的办学宗旨,用温情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们对这个新环境的认同感。为了让孩子开口说话,他们通过对口型、练舌操等方式,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教,有时要重复上千遍。

  薛银环原来并不明白特教是咋回事,为了提高特教水平,她也开始积极钻研业务了。她买来了很多书籍,包括语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声学、美学、医学等多种学科。有时出差在外,她也不忘揣上几本专业书。一有机会,她还上门找特教方面的专家求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们的耐心教育下,学生们很快就有了进步。12岁的王涵在入学前8年,从没开口说过一句话。父母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她送来了。由于环境的熏陶,加上薛银环和老师的努力教导,仅一个星期的舌操和口语训练,奇迹就出现了,她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当父母来接她的时候,一句“爸爸妈妈”刚喊出口,一家3口就抱作一团,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小崔风曾在阜阳特校上了一年,手势打得不错,但与家人很难交流和沟通感情。

  他到校后不到十天,就能开口喊爷爷、奶奶了。一天爷爷来接崔风,小崔风一句爷爷刚出口,他的爷爷老泪横流,抱起孩子亲了又亲,半天才说出了一句话:“我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听到俺孙子能叫我一声爷爷。”

  刘遥遥来特校之前已经随班就读了四年,字写得很好,就是不能用语言表达。但现在她不仅能进行简短的会话,而且还能背一些短诗词。

  就这样,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一个个都能开口了。

  家长乐了,薛银环她们更是感觉到无比的宽慰。

  如今,只要一走进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欢乐玩耍的情景,叽叽喳喳的声音,与社会上正常的学校并没有多少区别。不同的是,孩子们称呼她们亲爱的薛阿姨时,一口一个“妈”字叫得人心里热乎乎的。

  薛银环她们的心血终于有了切实的收获。她也更加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拯救了一个不幸的孩子,就是拯救一个不幸的家庭!通讯员孙建国记者王根喜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