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3日05:45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一、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0.1亿元,同比增长23.9%。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0亿元,增长19.6%。 2003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3亿元,增长23%。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6.9亿元,增长19.1%。 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是:(一)财源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全面推行了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年初,市政府向12个区(市)、25个部门下达了84项招商引资和培植财源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二是强化了企业增加财源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中,将企业实际上缴税收的考核权重从25%提高到50%。2003年,全市上缴地方税收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户,比上年增加3户。三是落实了财政扶持政策。积极筹措资金1.9亿元,提前兑现出口商品贴息资金;针对非典对服务业带来的冲击,及时对旅游企业给予短期贷款贴息,对交通、餐饮等7个行业减免部分税费,帮助服务业渡过了难关。 (二)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2003年,市本级财政支持各区(市)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资金7.3亿元,比上年增加7870万元,重点向困难乡镇倾斜。农村税费改革成效突出,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由改革前的148元降至85.3元,平均减负率达42.4%。二是建立社会保障政策支持体系,有效解决了城市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市本级社会保障性支出4.78亿元,增长15.9%。共开发政策性扶持岗位1.6万个,帮助1.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将国有资产出让收益、困难企业土地变现收入以及财政安排资金共计8.8亿元,全部实行专户管理,解决了3.7万名困难企业职工的安置和2.3万名职工的欠薪欠费问题。三是科技、教育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市本级科学及科技经费、教育事业费分别增长26.2%和14.7%。 (三)支出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对出国经费、会议费、车辆购置费、修缮费实行定额管理,减少了财政资金分配中的人为因素,从源头上健全了预防腐败的制度防线。2003年,市直部门会议费、出国经费、车辆购置费同比下降15%,节约资金1800万元。二是对市直143个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将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基建支出实现了由事后审查向全过程监控的转变。三是加大了对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决算审查力度。2003年审结批复项目决算107个,审减财政资金1.3亿元。四是对财政投入的科技资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四)财政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合理核定了各区(市)的出口退税基数,积极筹措、及时拨付出口贴息资金,加快出口商品的报关、退税速度,确保了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抓住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时机,将市级超储备粮全部压销完毕,减轻了财政和粮食购销企业的负担。三是在全国财政系统率先创建“阳光采购”服务品牌,全面推行“承诺限时”和“跟踪回访”服务。2003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7.2亿元,增长56%,节约资金1.2亿元,节支率15%。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工作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增收的基础尚不稳固,税收增幅仍然偏低,主体税种增长乏力。二是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尤其是社会保障和奥运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较大。三是财政债务负担较重,财政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四是部分单位执行财经纪律不严,财政资金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仍然存在。 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4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构建支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深入推进财源建设,促进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对一般性支出一律实行零增长,集中财力保稳定、保重点、保法定支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和预算编制、执行制衡机制,对部门收支活动实行全口径财政预算管理,全面强化财政监督,努力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一)2004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建议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16亿元(扣除出口退税改革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因素),同比增长14%。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48.9亿元,同比增长11.3%。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9.7亿元,同比增长12.5%。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63.1亿元,增长10.9%。 (二)重点支出安排情况 1.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31.8亿元,增长7%。其中:教育事业费5.2亿元,增长7.4%;政法部门支出6.5亿元,增长9%。 2.抚恤和社会保障支出共安排6.6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37.2%。 3.基本建设支出12亿元,与上年持平;加上基础设施还款支出1亿元,共安排13亿元。 4.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5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 5.科学和科技经费8022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安排6848万元,增长7%。 6.农林水事业费支出2.1亿元,增长7%,主要用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及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支出。 三、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一)深入推进财源建设 研究制定财源建设的长远规划,建立促进招商引资和产业集群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从政策上增强对财源建设的推动力。进一步调整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促进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优化财政资金投向,重点支持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新财政体制的激励作用,建立市与各区(市)的财源建设联动机制,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形成全市上下财源建设的强大合力。全面加强收入征管,加快财税库网络建设,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 (二)提高公共保障能力 按照“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对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支出给予重点保障,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解决“三农”问题。将企业养老金缴费比例再降低一个百分点,进一步支持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市本级财政安排“低保”资金4100万元,从2004年1月起,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30元,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820元,切实改善弱势群体生活条件;安排专项资金2230万元,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逐步解决贫困农民“看病难”问题;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补助制度,解决城乡特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 (三)积极深化财税改革 一是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调整外贸出口扶持政策,支持外贸出口企业加快代理制改革步伐,确保全市外经贸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快我市农民的减负步伐。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三是对市财力安排的新建项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项目代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创新财政管理机制 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制衡机制,逐步推行统一编制预算、集中执行预算的工作新流程,进一步扩大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确保财政收支活动在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下进行。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对重点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形成预算有标准、执行有约束、决算有考评的财政管理体系。对市直预算单位收支活动实行全口径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以信息现代化带动财政管理现代化。 (五)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大力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强化财政监督,全面推进会计诚信建设,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严格执行《青岛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