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3日06:10 大众网-大众日报

  如何把握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谈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十六个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内容的展开和延伸。

  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一种观点。

  二、 关于编写《纲要》的重要意义

  去年6月8日,中央发出通知,决定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这是推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央关于印发《纲要》的通知指出,《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材料,也可供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阅读。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纲要》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体系的主要思想观点,为我们学习和掌握这一科学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什么要编写《纲要》?编写《纲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我体会,编写《纲要》的重要意义,来自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都作了充分论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他还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学习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有共同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有共同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有共同的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使人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以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如此蓬勃的生机,最根本的是它紧紧把握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世界和中国出现了新的变化,概括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尽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但出现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的趋势,这两个趋势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面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提出了我们能否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能否在同世界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历史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二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这正深刻地改变着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比,提出了在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国际环境中,在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下,我们如何在同资本主义合作、交流和矛盾斗争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重大课题。三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这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的发展和理论的发展紧密相联。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也要有新的概括和创新。四是我们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体制环境和社会结构。这些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根本上说,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都集中体现在它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两个基本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满足了时代的需要,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二,这一重要思想,既是理论创造的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直接源泉。马克思曾说过,人首先是实践,而不是先研究好理论;当理论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要看实践中是怎么解决的,然后从理论上给予总结。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经验的总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来都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们都强调了总结经验对于党的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形成到成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进程相统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也是对这一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的过程。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理论思考,这三者紧密结合,贯穿于江泽民同志十三年的全部理论创造活动中,统一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十六大科学概括的基本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经验的总结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自觉高度。

  第三,这一重要思想,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这一重要思想的系统性,一方面表现在实践的系统性上,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相互促进,是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紧密联系的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在理论的全面性上,它提出的理论创新观点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系统的而不是个别的。可以说,既揭示了实践的系统性,又形成了理论的系统性,二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同时,这个理论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

  第四,这一重要思想,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学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马克思曾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我们的理论在本质上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的理论品格,十分强调理论的实践价值,强调对这一重要思想的贯彻和运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的关键,在于对贯彻提出具体要求,在于增强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十六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同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相比,作了这样一个改动:在“七一”讲话中讲,“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十六大报告讲,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加上“始终做到”这四个字,无疑强调的是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和实践品格。十六大还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无疑也是强调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和实践品格。

  第五,这一重要思想,既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江泽民同志个人的卓越贡献。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编写《纲要》就是为了帮助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强大精神支柱,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倍加珍惜,作为我们的根本指导方针长期坚持,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认真运用。

  三、关于《纲要》的主要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纲要》全面体现了十六大精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十六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添了新的丰富内容。《纲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着重从思想理论上反映了十六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反映了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评价和科学概括。《纲要》许多部分的标题就是十六大的最新论断,在各个部分的阐述中也注意把十六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突出出来。可以说,编写《纲要》,就是要把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到十六大所要求的新高度。

  第二,《纲要》准确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纲要》全篇都是在做系统化的工作。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同江泽民同志全部思想的关系。“三句话”是核心内容,是整个理论的基点,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限于这“三句话”,而是包括了江泽民同志的全部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历了一个日益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发展,2000年提出“三句话”标志着这一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七一”讲话和十六大,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纲要》既在绪论中对“三句话”作了突出的论述,又在各个部分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三,《纲要》深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纲要》注意充分体现了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比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对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纲要》汇集了江泽民同志富有时代意义的阐述:讲了社会生产力,讲了先进生产力,讲了发达生产力,讲了第一生产力,讲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讲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讲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这就既没有丢老祖宗,又说出了时代的新话。

  第四,《纲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贯通全篇。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好,还是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也好,都集中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之处,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之处。只有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副标题来贯通全篇,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利于干部群众更深刻地认识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大事业。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同志们在学习中可能注意到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一种是说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是从不同角度讲的。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从我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角度讲的。说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从对我们事业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来讲的。

  第五,《纲要》充分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都是以特定的历史方位为背景的。马克思说过:“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所以,学习一种理论首先要了解它的形成条件。《纲要》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这就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渊源讲清楚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方位讲清楚了。

  第六,《纲要》把逻辑叙述与历史叙述紧紧结合在一起。

  逻辑的必然是以历史的必然为基础的。逻辑与历史结合,才能弄清事物的本质。《纲要》坚持史论结合、以史立论,把历史进程与理论观点紧紧联系在一起。既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对重大问题的理论创新,也阐述了这些重要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纲要》力求准确,忠实原著,除必要的连接语外,基本都是江泽民同志的原话。整个篇幅为6·8万字。以这样的篇幅,把如此丰富的思想表达出来,可以说《纲要》的思想含量是很大的,也是高度凝炼、高度概括的。

  四、关于《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共100条。包括绪论、十六个部分和结束语。十六个部分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把握这些内容要着重把握五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五个贯穿”。

  第一,《纲要》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在江泽民同志的全部理论创造活动中,体现在江泽民同志所有思想观点中。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把握这个贯穿其中的精髓,特别要注意把握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个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所在。《纲要》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并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方面的理论贡献。

  一是提出了什么是与时俱进。时,就是时代,就是实践;进,就是发展,就是创新。与时俱进,就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又不是盲目的,要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在掌握历史主动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动历史前进。时代、规律、创造,是与时俱进的统一内涵。“与时俱进,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既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破解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完成新的飞跃的;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推进历史变革中显示强劲活力、发挥强大威力的。其结果是,时代前进了,理论也发展了。不仅是“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之果也同样常新。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体现与时俱进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生机勃勃;体现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

  二是提出了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的创新系统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以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为动力和源泉。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是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态度。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个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结论的关系。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而不是具体结论;我们着重掌握的是完整体系,而不是只言片语;我们着重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个别论断。正是有了这种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四是提出了“结合”是与时俱进的必然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质上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使之具有中国特点和中国特性、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同志把这种“结合”称为党领导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把这种“结合”称为“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江泽民同志把这种“结合”称为我们党八十多年最基本的经验。《纲要》强调,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这种“结合”,深化这种“结合”,在“结合”中推进我们的事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纲要》贯穿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所谓“第一要务”,是相对于其他各种要务而言的。在党面临的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党和国家的其他事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表明我们党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用发展来检验。

  关于发展问题,《纲要》强调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这样三个理论贡献。

  一是提出发展的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结合的思想。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同时,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纲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发展观。指出: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东中西部的共同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发展观中,江泽民同志特别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纲要》指出,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后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指出:在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中,“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就是要在新社会中,生产者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自身,炼出新的品质,造成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造成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894年,即恩格斯去世的前一年,有人请恩格斯用一段话来概括马克思关于新社会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除了上面讲的《共产党宣言》中那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日益提上日程。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这方面的思想运用到现阶段,指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物质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互为前提,相互配合。

  二是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当今世界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赶超型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动荡不已,最终也影响了经济发展。能否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保持社会的稳定,考验着一个政党治国的能力。江泽民同志立足对世界的观察和对我国的思考,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他指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江泽民同志把这三者比作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三是提出发展要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着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三,《纲要》贯穿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总的说,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应该说,从十二大提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到十六大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对社会结构的概括也更为完整科学,更加符合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更有利于我们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在我国发展物质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发展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我国发展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纲要》贯穿了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

  能否坚持党的先进性,从来就是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就是党能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就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开启了广阔的视野和思路。它告诉我们:先有“先进”,后有“代表”;惟有“先进”,才能“代表”。所以,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把党建设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他最为关注的是两大问题。一个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个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怎样把我们党建设好,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强大的战斗力,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长期深入思考。他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江泽民同志有过三次大的思考。

  第一次是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江泽民同志讲,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立场发生动摇,有的党组织在关键时刻丧失了战斗力,有的人站到了党的对立面。这些都反映了党的队伍中存在着问题,对我们党的现状提出了警示。

  第二次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夜之间垮了台。为什么垮?有各种原因,但根本原因出在党内。江泽民同志讲,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

  第三次是在1999年“法轮功”问题暴露之后。江泽民同志指出,“法轮功”这么一个邪教组织,却有不少党员干部参与其中,有的甚至成为该组织的骨干,这说明一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

  这些问题昭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江泽民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党的建设和管理,比在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要艰难得多。江泽民同志用了“艰难”这两个字,可见挑战的严峻和任务的艰巨。怎么办?江泽民同志提出,必须用改革的思路、以改革的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我们认识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背景。

  以改革的精神进行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纲要》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的新的理论贡献,概括起来是“五个二”。

  一是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就是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历史性变化,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所取得的全部胜利、成就和进步,也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在今天所面临的全部挑战和考验。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就迫切要求研究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规律。

  二是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既要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又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两个先锋队”思想的提出,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上的先进性同党的基础的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它有利于防止和克服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只强调党的普遍代表性和基础的广泛性而模糊党的阶级性质,一种是只强调党的阶级性质而看不到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三是提出了“两个纲领相统一”的思想。我们共产党人是发展的阶段论者,又是发展阶段的统一论者;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论者。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既不失掉大目标,又不放松今日之努力,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是提出了“两个基础”的思想。就是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注意依靠工人阶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五是提出了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就是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从严治党为根本方针,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这些理论贡献,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五,《纲要》贯穿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能不能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纲要》把这个问题作为最后一个部分来强调,就是突出我们整个事业和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突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这个问题,《纲要》强调了这样几点。

  一是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垮台,引起了江泽民同志的高度警觉。他深刻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权谋私,容易失去民心的一个问题是腐败问题。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

  二是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人民利益问题,《纲要》强调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着眼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列宁曾说过:“群众的人数有千百万,政策应当是从千百万人着眼,而不是从几千人着眼。只有从千百万人着眼,才会有实事求是的政策。”江泽民同志指出,着眼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要使群众得到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感到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另一方面要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三是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江泽民同志强调,关心群众,特别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特别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群众排难解忧,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点强不强、工作实不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好不好的重要试金石。”

  四是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标准。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从群众的意见中汲取智慧。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江泽民同志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衡量尺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作者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本文是作者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上所作的报告,本报发表时有删节。)

  雒树刚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