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期待新的空间发挥光和热 关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5日07:08 大江网-江西日报

  没有谁比运动员更担心“退休”后自己的去向,也没有谁像运动员那样不得不早在青春岁月就要面临“退休”的选择。

  为鼓励退役运动员通过市场自主择业,我省对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办法和标准正在加紧酝酿中,相关政策预计年内正式出台。这一消息见诸报端后,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塔尖”和“塔基”的差距

  一名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不管他们在当运动员时是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都要面临新的人生选择———“二次就业”。

  体坛巨星们可以选择许多不同的方式离开他们曾经辉煌过的战场。李宁挂靴后去经商、郎平继续着排球事业当教练,邓亚萍进入了大学的教室……然而,那些体育明星退役后依然能熠熠生辉、让人羡慕的,在整个运动员群体中毕竟是凤毛麟角。

  据统计,我省每年需要安置的退役运动员在60人以上。其中除一部分进入专业队担任教练和在体育管理单位从事行政工作外,大部分退役运动员回到入队(学)时户口所在地等待安置。

  目前我省的安置工作总体状况比较令人满意,安置率达到90%以上,基本无积压现象。但省体育局人事处邹节胜认为,随着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后用人有了自主权,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手段安置退役运动员将越来越困难。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等“塔尖”上的运动员,退役后自然出路不错。但大量“塔基”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难度越来越大。原因是,一方面运动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就业技能,难与同龄人竞争;另一方面,他们的成绩没有达到顶尖水平而使他们大都默默无闻,失去了企业需要的“眼球效应”,能选择的职业范围自然很小。

  退役运动员特别是“塔基”运动员的妥善安置,近年来成为体育界的一大难题,也已经影响到了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

  “标”与“本”兼治

  由于许多体校、体工队的队员尚未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紧张的训练又使其无法继续留在原普通学校就读。运动队里就另起炉灶,开始“自办文教”:自行设置一套文化教师编制,在训练比赛之余对运动员进行文化补习。这样,中国体育人的文化教育就从原教育系统中剥离出来。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归根结底是要育人。业内人士呼吁,体育要育人,必须依托在文化的支架上进行。体育必须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归宿。专业教育要教会学生技能,而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对这种技能的控制。离开了基础文化教育的支持,体育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或者行而不远,或者误入歧途。

  如何将培育人才文化的任务回归教育部门,近年来,我省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猴年来临前夕,江西师范大学申请了近四年的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单独招生资格,并获得有关部门通过。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吴纪饶告诉记者,获得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单独招生资格,对于优化我省体育学科专业结构,推动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解决我省长期存在的优秀运动员竞赛和训练的后顾之忧,将起到积极作用。该专业将于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对获得国家健将级别的运动员将采取免收学费的政策。

  今年23岁的九江小伙张浔昌和时下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2001年从九江体校毕业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就业之路。这位2000年全省青少年跆拳道亚军、2001年全省冠军,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北京体育大学进修半年之后,张浔昌获得了跆拳道教练员资格证书,来到南昌进行跆拳道的教学工作,如今在南昌星力跆拳道馆每月拿着1000多元的薪酬。

  南昌星力跆拳道馆负责人张敏说,像张浔昌这样退役下来做教练的,他们馆里有5人,负责近200人的实用型跆拳道和竞技型跆拳道的教学工作。张敏说,从教练们执著的敬业精神中,看得出他们很珍惜目前的工作。

  用其所长可能是退役运动员重新就业的最好出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人才市场的信息表明,目前一些适合全民健身的项目普遍缺少具有相当专业技能的基层辅导员。如果一些退役运动员能充实到基层的辅导、推广工作中,既对提高全民健身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又能有效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界目前正在进行深层次的变革,不少地方在探索新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方法,“体教结合”是其核心内容。在上海,从1999年起即开始进行“运动队办进学校”的尝试:一线队办进大学、二线队办进中学、三线队办进小学,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两家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这既利用了充足的教育资源,改变长期以来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对立的矛盾,也为将来运动员退役免除了后顾之忧。

  是啊,全社会在为运动员巅峰时期的辉煌欢呼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带着一身伤病走向社会时的艰难。而建立更为科学、人性化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是有效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

  (本报记者夏晓实习生戴中洁 大江网-江西日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