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南农民增收取样报告之一光山: 老区的翅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00:01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策划/王志杰 闫广道 本报记者 张曦 实习生 徐云龙/文图题记

  他们是中国大地上最刚强的人群。

  他们默默扛着中国经济中最艰涩、最厚重的部分。

  他们构成了时下城市街头最苦涩、最困惑也是最感人的风景。

  ……

  农民,一个中国经济再也无法回避和逾越的字眼。或许多年以来,或许在刚刚的某一刻,他们打动了全中国。

  河南之于中国,正像中国之于世界,“三农”问题突出、典型。

  光山、长垣、临颍、巩义、新蔡,这些“取样”看似凌乱,但都因具有某种代表性被我们“收录”,并用记者的足迹将其一一串起。

  作为一群新闻人,我们出行的脚步和抖动的笔触,显然充满着渴望和期待。

  样本名称:光山县。

  样本概况:农业县、苏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科技部对口帮扶县。人口78万,农民近70万,耕地面积86.3万亩。2003年完成GDP27.42亿元。

  增收数据: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66元,比上年增长4.0%。为了能活得“像个人样”

  思虑再三,彭大稳还是含泪将两个孩子塞给年届七旬的父母,大年初六就毅然拉上妻子南下广东。临行前撂下一句话:出去干个啥都比种地强!

  一个渐行渐远的身影,刺目地投射在这片历经风雨和荣耀的土地上。

  彭大稳是光山县北向店乡小彭湾村村民,断断续续已有五六年的打工经历,去年年底从广东中山市返乡后本不想再去,但一看到家里凄凄惶惶的光景,最终还是变了主意。而在中山和深圳,他的两个亲兄弟已经在当地扎根十多年,中间很少回家,就连过年也不例外。

  “老二心软,舍不得孩子,老大和老三多年都未回来过了。”言及此,已经70岁的老父彭传忠语带哽咽。本来应该儿孙绕膝、享受天伦的他,要独自种2亩地不说,还要担着5个孩子吃喝拉撒的重任。孩子中间,最大的在读初中,最小的仅两岁。

  前方是1000公里的离乡路,身后是悠悠父母心。为了能活得“像个人样”,彭大稳们似乎别无选择。

  据说,10年前小彭湾村民组还有100多人,但现在,常住人口不足60,绝大多数还是老幼弱病。“青壮年劳力基本走完了,有的是全家搬走,邻近村大都这样。”村民们说。而该村所在的北向店乡,长年都有六七千人在外,打工人数超过总人数的1/5。乡里的干部说,全县打工人数的比例也维持在这一水平。

  “种地没多大发势(当地土语,“没多大潜力”之意),维持个口粮就不错了。”早早走到田间的刘家平老汉手握铁锹,卖力地铲着脚下的土地。据刘老汉讲,当地是丘陵地形,每年稻麦交替耕作,除此之外并无副业和其他依靠。

  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年能产500公斤稻都算高产,按近年最高价1.4元/公斤计算,毛收入700元,除掉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费用,能落下300元就算不错了。遇上旱涝虫灾,亩产要大打折扣,而且稻谷价格前几年一直维持在每公斤不足一元钱的低位,农民种地的收成一眼看穿。

  于是,“打工”已成为这个革命老区最流行、最实惠也最苦涩的词汇,但它又是当地农民为数不多的选择。

  每年的春节过后,数十万大军都会从这里奔向四面八方。“到处都是外出民工的身影,那场面真是动人心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干部告诉记者,“就劳动力而言,农村基本被掏空了,但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显然也是农民们的无奈之举。”撂荒,已经在一些地方蔓延。

  漫漫离乡路,显然不是一番阳光雨露。离家的路有多长,亲人的牵挂就有多长,农民思乡的心情就有多长。

  慢牛爬坡般的农民增收

  据说,2003年是光山县极其风光的一年。

  当年,该县经济总量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增幅居全信阳市第四;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位居全市第一;农业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市增幅最大;林业和水利是全市唯一同时获得省里表彰的先进县……

  然而这一切,被一个沉重的数字拖累着。

  在一份名为《光山县2003年主要责任目标运行情况自查报告》的文件中,有一个表述与别的部分格格不入。记者注意到,在2003年该县与信阳市政府签订的6类40项责任目标中,超额完成18项,完成21项,未完成1项。未完成的,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据了解,光山县2003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66元,低于全省2235元的水平,比全国同期水平也低了656元,与上一年的1890元比,仅增长4.0%。

  “这种结果既是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县有关官员说。意料之中是因为光山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底子薄,农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主要倚重于农民外出打工;而意料之外的是,2003年县里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原本预料农民增收会大有起色,但非典疫情突至,加上去年涝灾频繁,农作物大面积减产,预期落空。

  光山县位于大别山北麓,与大别山区很多县相似的是,光山拥有多重身份:农业县、苏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科技部对口帮扶县。

  “对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一切。”然而光山的土地并无太大特色,就地貌而言,山、丘、岗、畈、水域俱全,但丘陵和山地占据了大部分面积。

  或许正因如此,从十几年前起,源源不断的青壮年劳力大军流向四面八方。据介绍,光山共有78万人口,其中农民近70万,眼下究竟有多少人外出打工,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称“因春节刚过,县里也没准确数字”,但去年非典时期统计的结果是:14万多。

  县里主要领导亦承认,外出打工已经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有一种说法是,农民增收中的2/3来自打工所得。据说,仅每年秋后的“现场冲绒”?穴现场制作羽绒服?雪一项,3000多户冲绒大军就会在三四个月内产生上亿元的销售额。“打工经济”在当地一时喊得甚响。

  不过另一种令人心焦的现实是:该县农民工输出的大多是廉价劳动力。“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进了场矿、工地,有的搞拆迁、卖菜、拾破烂、家政服务等,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者的实际收入并未大幅度提高。”北向店乡一负责人说。

  据了解,光山县近几年的农民增收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如慢牛爬坡般的农民增收,正在日益困扰着这片土地腾飞的梦想。天赐城家家都吃上了花木饭

  “又是一年春来到。”万物都在暗自酝酿生机,光山县农民增收困局也正在被另一种力量和方式悄悄瓦解。

  正当老区的一切在早春的阳光中沉睡之际,蔡桥乡北部的一方土地已经是竹木葱茏,生机勃勃。百余座造型各异的乡村别墅散落在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阡陌纵横,鸡犬相闻。

  这片土地还有一个好名字———天赐城,据说是当年朱元璋所赐。

  天赐城是个村,交通甚为不便。按常理,天赐城不应该拥有这样的“春天”,但事实上“这个季节正是他们的旺季”。天赐城因苗木花卉闻名,仅2002年一年全村就实现花木销售额1640多万元,对一个只有2000人、400多户的村子来说,这无疑是个非常富足的数字。当年,天赐城人均纯收入3800元,2003年更高一些。

  进村的道路上,间或能遇上拉树苗的大卡车和村民忙碌的身影。在一旁,村民王福宽正带领十来位伙计往车上装树苗。“这些都是楠树,一棵四五块钱,一车下来就是好几万。”王福宽抹着汗说。

  年近六旬的徐元进老汉蹲在自己的苗圃地里,细心地摆弄着金叶女贞,据徐老汉讲,仅他们家就拥有银杏、金叶女贞、广玉兰、合欢等20多个品种的花木。

  据接待记者一行的村委会会计陆孝辉介绍,天赐城自1998年开始引进苗木花卉,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亩,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花木饭,有些人家“一年能挣100多万元”。同时,花木品种也增加到28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该村还成立了天赐城花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已经形成。

  记者在查阅当地相关资料时发现,6年前,天赐城人均纯收入仅为937元,而今天,这一数字已经攀升到4000元左右。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天赐城模式无疑冲破了传统的农民增收观念。

  与天赐城类似的还有文殊乡的小匡湾村民组。这个仅84人的小村庄在66岁的匡世斌老汉的带领下,开挖荒山,发展高效经济林。如今,仅山上小杂果一项,组里人均收入就可达2000元。

  “仅靠稻麦两茬的传统农业会永远穷下去。这辈子出去打工,没有副业,下辈子还给别人打工;没有钱,孩子们上不了学,素质差,下辈子还受穷。”匡世斌老人朴素的逻辑或许已经为当地农民指明了一个方向。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豫南名品———茶的开发。据说,由于驻马店蓝天集团的介入,该县著名景点静居寺附近的上万亩土地都被纳入一个叫“万亩生态茶园”的项目中,该项目波及晏河、河棚、文殊、南向店等多个乡。

  “万亩生态茶园之所以能得到农民们的信任和支持,主要是投资方有实力、动真格,不亏待农民。”晏河乡党委书记杨光平说。知情人士称,仅2003年,投资方在茶园项目上已经投入1000多万元,除了管理、施肥等费用外,其中大部分就是兑现给农民的土地补贴。

  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光山属革命老区,是一片充满荣耀和梦想的土地。

  2003年,光山县GDP为27.4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36亿元,增长仅为3.5%。应该说,这些数字与其苏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地位是匹配的。

  据说,几年前光山曾短暂地摘掉过一段穷帽子(国家级贫困县),但很快又“因灾返贫”。

  如今,该县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或出售、或破产,光山依然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农业县,县财政对每年几千万元的农业税也甚是倚重。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民极其拮据的钱袋,这是这片本已负重的土地无法回避的难题。

  “再难也要干,政府在农民增收上不能有丝毫含糊和懈怠。”县有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态,“何况光山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据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县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面为农民增收的体系:传统农业上,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特色农业上,推广茶、花、鸭(光山的麻鸭已经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原产地认证)、虾四大特产;为外出务工人员搞好后勤服务;同时,农民负担的降低,也成为农民“增收”的另类渠道。据说,由于费改税、粮食直补政策的调整,农民负担大幅降低。

  但农民的增收和“三农”问题本身,显然是一个复合型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各方不懈的努力。

  记者离去时,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渴望和期待。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