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江苏教育再上新台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
  2003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江苏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3.2%;高等教育继续稳步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到105所、25.6万人和86万人,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

  2004年,江苏的教育工作继续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加快建设、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服务全局、有所作为”的基本思路,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统揽全局,统筹兼顾,做到“六个坚持”,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江苏全面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五统筹”、“五坚持”的要求,推进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二)坚持不失时机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江苏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要进一步释放蕴藏的巨大潜力,创造新的教育生产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特别是公办学校改制,涉及改革的核心区域和敏感问题,触及到产权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关系到广大教职工乃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将以科学的精神、积极的态度探索改革,按照先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既积极又稳妥地有序推进。

  (三)坚持突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对农村教育实行重点投入,每年为农村教育办几件重大事情,真正落实农村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四)坚持教育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贯彻实施新时期江苏教育均衡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根据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别,促进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以非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以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水平为关键,切实改变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实现育人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以提高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为动力,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江苏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政工作以服务学校为重点,学校各项工作以服务教育教学为重点,教育教学工作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同时,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六)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江苏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辐射源,应当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统筹指导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积极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已决定2004年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省教育系统将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制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推进全省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全面建成合格学校的步伐;二是全面深化教育各项改革,加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三是抓紧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完成年度招生与就业任务;四是着力抓好学校校园、学科、队伍建设规划,全面推进这三项建设;五是全面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六是继续加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七是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3月10日 第八版)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