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细节”推动文明提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6日06:53 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题记

  穿行于武汉的大街小巷,5天的采访让我们真切地感受着武汉的城市文明的魅力。从街头小景到新区大计;从流浪人口到困难群体;从背街小巷到江滩广场……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由衷感慨这座城市内在的发展动力。

  往来武汉三镇,每次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让我们深刻感受之大———在这样大的中心城市,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怎样的干劲和动力,又怎样推动城市的发展?在武汉5天的采访中创新、亲民、务实成就的种种“细节”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创新:治泥巴路让百姓走好

  来到武汉的第二天,多日未雨的武汉连下大雨。如果是2年前全市市区如毛细血管般的“背街小巷”,恐怕就要“堵塞”了。武汉的“背街小巷”,分布在城市社区、里巷深处,许多居民是生活水平低下的困难群体;由于过去财力分散,基础设施多年的缺乏改善。“坑凹不平、泥土裸露、出行不畅”成为当时武汉“背街小巷”状况的真实写照。

  “当时,老百姓常抱怨说:‘武汉这样的大都市,出门连条好路都没有’!”负责全市“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具体实施工作的武汉市建委环境创新工程建设处的张汉明副处长这样描述改造以前的情况。

  从2003年开始,全面启动“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宣告3年内基本消灭武汉的1635条“泥巴路”。这成为武汉市文明创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武汉就将“泥巴路”改造纳入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目标中,采用市和区各一半的政策投入1.5亿元资金实施改造。在工程建设中,主动采用“到边、到角、到门口”的施工方法,主动地“提一把、带一角”,把街面排水、局部小绿化、人行彩砖等全部完成,居住环境变了,出行方便了,老百姓的支持也来了。

  当然,工程造价也提高到了150元/平方米。下陈家湖社区4.6万平方米内住着1342户人家,社区内楼房、平房混杂是难度最集中的工程。“那时,好多市民都争相搬运最先运进场的灰沙石。大家都想把道路以外的家门口的空地铺上水泥!”虽然这些空隙地并不属于道路改造工程范围,为了让老百姓满意,施工队立即作出决定:改造泥巴路要“到边到角”,要让市民“推开门就走上好路”。

  一年下来,武汉就全面完成三年“背街小巷”的改造目标,实际完成了1706条,完成面积106.48万平方米,骄人的业绩让群众满意、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动情,160多面锦旗、40多封感谢信浓缩着百姓对政府的深情厚意被送到了工程指挥部。

  记者手记:

  武汉的泥巴路改造工程、道路刷黑工程与2002年春成都启动的畅通工程以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有着诸多相同点。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是改变一个城市的形象,更在于改变市民的生活,方便群众。文明创建的工作只有扎根于“为民”,才能真正得到拥护、真正得以推动。

  亲民:腾空调房让百姓歇凉

  武汉大,仅流动人口就达120万。但在武汉最繁华的江汉路、最宽敞的江滩,我们很难看到沿街流浪乞讨的生活无着落人员。

  在武汉市的大街小巷,流动着一支特殊的“队伍”———救助车,这个由4位民政、公安人员组成的小组,每车一组,共3台车,每天都在大街小巷里巡回工作,如果发现乞讨人员,就通过告知、劝说等方式,引导受助对象到救助站接受救助。武汉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务处处长解宪明告诉记者,在投资1200万元修建占地25亩的新救助站基础上,汉口、武昌、汉阳三个区分别设立了救助点,在一站三点内实行24小时救助服务。

  “我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都采用先救助后甄别的办法。”解处长告诉我们,从去年8月1日至今,已有1500多名生活无着落人员在武汉获得救助。武汉热。作为全国三大“火炉”,武汉市夏季的全市“纳凉点行动”,却再次带给市民清风般的关爱。

  去年8月,百年难遇的高温“烤”验江城。“单位有空调,家里条件好的也可装空调,但困难群众怎么避暑?”武汉市领导心里多了一份牵挂。为了满足困难群众消暑纳凉的需要,2003年7月31日,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武汉7个城区紧急发动辖区大单位、街道及社区组织,腾出会议室、礼堂等场所,配备空调,为老百姓提供纳凉点及消暑降温的饮料等。

  市财政拿出了10万元专项作为纳凉的经费。或下拨降温经费、或增拨空调电费、或筹措资金用于纳凉……各区纷纷拨出配套资金用于“纳凉”需要。7个中心城区就建立起800个纳凉点,纳凉面积达到近10万平方米,可供5万人纳凉。

  记者手记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应该是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的全面体现。武汉从细微处着手,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底层,也把政府的关爱送到了最底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明,取得了百姓和群众的信任。成都也正在加快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步伐。文明政府的职能框架迅速构建,文明的体现方式,成都与武汉殊途同归!

  务实:建新区几大基地积累发展后劲

  “你们还没去我们的江滩吧?那里虽然不及上海外滩漂亮,但绝对比它气势更大。”闲聊中,武汉的朋友总要这样提起他们的江滩。翻开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事记,这样一组历史记录映入眼帘:汉口江滩是汉口交通网络核心地段和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堤内沿线分布着著名的旧租界历史建筑群,毗邻繁华的江汉步行街,是武汉市的黄金地带。堤外滩上却全是低矮棚户,数千户居民居住于此,贫困与夏涝混杂,成为武汉城市的一块“心腹大患”。

  2002年,在汉口江滩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与武汉客运港至粤汉码头全长1.04公里的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更加宏伟,从粤汉码头到长江二桥的二期江滩工程,全长2.4公里,宽160-180米,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绿阴大道、休闲运动草地、滨江广场、码头文化广场、玻璃广场和步道构成了二期江滩的框架。从二期到三期,在整个工程全部实施后,在武汉将形成一个总面积达114.62万平方米,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及群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绿色亲水平台。

  继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之后,2003年岁末,武汉又在汉阳规划建设面积368平方公里的武汉新区。这里将发展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等重点产业,规划人口100万。在2004年2月10日的市长办公会上,新区被正式命名为“武汉新区”。“新区本身就具备了武汉开发区的汽车基地、有建设多年的汉阳城区、有蔡甸与汉南初具规模的工业项目,将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华中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中心、市级文化旅游中心和风貌独特的商住新城。”有关负责人这样介绍大手笔规划的新区。

  通过4年的建设,武汉新区将形成以武汉开发区为龙头的制造业中心、沿江城区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中心、四新地区为龙头的生产性服务中心,三大功能区定位清晰、功能完善。武汉三镇,三足鼎立,特色不同,原本可形成三方互动。但因武昌、汉口发展已临极限,进一步提升的成本明显极大地高于发展相对滞后的汉阳。

  而汉阳经济实力偏弱,与另两镇处在不同的能级,同时也具有极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区建设后,制造业基地壮大,与汉口可贸易互动,与武昌人才资源与制造业人才需求互动,如此一来将对城市经济构架形成更好的支撑作用。”武汉人如此描述他们未来的新区发展。

  记者手记

  武汉,无论是沿江风光带的打造,还是大手笔的新区建设,拓宽城市空间与发展主题一脉相承。

  从沙河改造到中央商务区的建设,从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到南部、东部新区建设……成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种种大手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文明创建工作在这座西南重镇正在发力。用创建推进城市提升、用提升带动创建,这也许就是各个城市努力推进自身创建和城市建设工作的原因所在吧。

  康庆 杨扬 李麦 张鸣 武汉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