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长更需要安全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02:24 青年时讯

  2000年我国有一万六千多名中小学生因为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等非正常原因死亡。相当于平均每天有一个教学班消失。2001年,意外伤害已占0-14岁儿童死亡原因第一位,意外死亡率占我国少年儿童总死亡率的26.1%。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从今年开始,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北京教委急令:所有学校要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后要分级、分项、分岗位落实,并通过适当范围内的演练进行检验。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我国有一万六千多名中小学生因为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等非正常原因死亡。相当于平均每天有一个教学班消失。2001年,意外伤害已占0-14岁儿童死亡原因第一位,意外死亡率占我国少年儿童总死亡率的26.1%。

  2002年,意外伤害在致使儿童死亡因素中占40%左右。意外伤害已被列为21世纪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我国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为发达国家的3-11倍。对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意外伤害带来的痛苦无法弥补,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和公共安全问题。

  200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因觉得自己难以承受来自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2002年广东珠海某中学初一学生杨某因交不出保护费被几名初三学生打得大脑内部出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以避免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意外伤害死亡率?中小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避免中小学生意外伤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全面配合。

  记者对北京市20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随机调查,其中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一位家长说:“我最担心的是孩子上下学,每天都嘱咐他过马路要小心,要走人行横道,不要猛跑。北京车太多,防不胜防。”另一位李姓家长则对孩子迷上QQ担心不已:“最近不是总报道因为跟网友见面被骗的事吗,我就很担心孩子被骗,每天孩子出门我都要问清去哪。”张先生的孩子原来就读的小学安全问题严重,学生经常在学校附近被“擂肥”,“我邻居的小孩也在那个学校,上学期就被抢过,所以这学期一开学,我就替孩子转校了,每天都来接,告诉他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说话。”

  但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也仅限于此,当被问到自己对意外状况的处理常识知道多少,比如发生火灾应该怎样逃生时,大部分家长都是摇头。一位孩子在史家小学上学的家长告诉记者:“学校发过安全教育这方面的光碟,我有时也和孩子一起看,很多内容自己也不知道,也是个学习的过程。”有的家长说:“我没工作,所以没参加过单位消防之类的培训,孩子学校好像教过。”只有一位在工厂参加过消防演习的家长知道大致逃生方法,但是“每天下班回来累得要死,哪有心思教小孩这些。”一位孩子上五年级的家长甚至说:“孩子马上就要毕业,现在已经不在这些问题上伤脑筋,再说他已经成年,能对自己安全负责。”即便是这样浅层次的安全教育,被采访的学生大部分都很不耐烦地说:“爸妈整天唠唠叨叨就那几句,烦都烦死,听过就算了。”

  由于总体起步晚,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多穿插在各种课程中,没有专门教材和老师。接受采访的中小学校对这个问题的态度都非常谨慎,纷纷表示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在体育、思想品德、卫生知识等课程中都有安全教育的内容,个别学校曾经刻录安全教育光碟发给学生观看。学校定期进行疏散、消防等安全演习,各部门都有疏散、防火等紧急预案。在学生中定期举行安全意识主题班会、团队日。当被问到为什么学校安全教育形式这样丰富,但我国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时,一位校长说:“我们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其他学校的安全教育实施是否到位,我们不清楚,也不能妄加评论。”学生对学校的安全教育也反应不一,一名初二学生说:“好像有这样的内容吧,老师讲得很乏味,有时干脆让自己看书,所以没多大印象。”另外一名王姓学生说:“原来以为消防演习肯定挺有意思,结果就是看演习录像,这也能叫实际演习?”一位家长表示:“我孩子学校的那些演习之类都是在有关部门检查的时候才有,摆摆样子而已。”

  与我们相比,很多国家在安全教育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并实用。比如日本有一种“敬畏生命”教育,要学生把重达五六斤的沙袋绑在腹部一天,让他们体会妈妈孕育出一个生命是多么艰难,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的价值以及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还有一项训练课叫“人工心肺复苏”,帮助模型娃娃进行心肺复苏,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过关。成立于1987年的“全美儿童安全组织”,是美国惟一一个专门致力于防范儿童意外伤害的全国性组织。该组织通过与政府机构、企业、基金会、协会等其他团体的共同努力,利用多种媒体教育家长、法规制定者、教师、消防工作者、警察、运输工作者及其他关心儿童安全的人们,引起社会对儿童意外伤害防范的关注,14年来,美国14岁以下的儿童意外死亡率降低了37%。

  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预防意外伤害可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安全管理和推动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媒体、专家讲座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可设置安全卫生教育课程,加强儿童体能训练,提高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社区健康教育中,面向父母、专业人员及其他公众开展预防意外伤害的技术培训,传播急救知识,提高父母和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伤害发生后的应变能力。其次,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常规的事故记录和报告系统。我国尚未建立儿童意外伤害的专门监测系统、危险因素识别体系和控制体系,儿童意外伤害的统计数据多数是由儿童医院或是医院儿科诊室收集整理的,因而难以得到对儿童意外伤害的总体认识。第三,建立健全的保护儿童安全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力量,消除和避免某些可能诱发意外伤害的因素。譬如,制定法规,要求在街道或已确知有危险因素的场所,设立醒目且儿童易懂的标识,要求机动车装置安全带或儿童安全座椅,限制车速;规定生产厂家对玩具、家电、药品、食品等产品的设计兼顾安全性,大幅降低儿童触电、误食中毒的概率。

  小贴士

  儿童意外伤害急救

  据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教授介绍,常用的儿童意外伤害急救方法有如下几种:

  溺水急救:主要是解决窒息。首先将孩子倒提拍背排空水,再进行吹气人工呼吸。大孩子可俯卧,压背作人工呼吸。

  四肢骨折急救:骨折发生后,应当迅速使用夹板固定患处,但不应固定过紧,过紧会压迫血管引起淤血。固定方法可以用木板附在患肢一侧,在木板和肢体之间垫上棉花或毛巾等松软物品,再用带子绑好,松紧要适度。木板要长出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做超过关节固定,这样才能彻底固定患肢。如果家中没有木板可用树枝、擀面杖、雨伞、报纸卷等物品代替。皮肤有破口的开放性骨折:由于出血严重,可用干净消毒纱布压迫,在纱布外面再用夹板。压迫止不住血时,可用止血带,并在止血带上标明止血的时间。

  全身烫伤急救:全身、多部位或大面积烫伤时,千万不要涂药,只需用清洁布单包裹后急送医院。可给伤者口服一些淡盐水,以防脱水、休克。

  昏迷急救:患儿神志不清,呼吸、脉搏有力。家庭急救首要是保持患儿张开嘴。呼吸通畅。急送医院。

  出血急救:看得见的出血当然要立即止血。四肢出血可加压包扎,必要时用止血带。不能用止血带的部位应用棉花纱布填塞,压迫包扎。不能包扎处则需用手按住填塞物持续压迫止血,直到抵达医院。若有呕血、便血,也需急送医院处理。

  专家解析

  儿童意外伤害

  专家指出,所谓“儿童意外伤害”,是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对儿童健康和生命造成的损害,主要类型包括:

  车祸:据调查显示,车祸已经成为致使中小学生意外伤亡的首要因素。车祸后果轻重不一,多见头部受伤、骨折、内脏出血、休克、死亡。在步行交通事故中,危险人群为5-9岁儿童;在驾车事故中,危险人群是10-14岁儿童和15-24岁青年。

  溺水:在水缸、浴池溺死的多为0~4岁儿童,在水渠、池塘、水库中溺水的多为5~9岁儿童,在游泳中溺水的多为10~14岁儿童。

  烧、烫伤:因失火、炉火、火柴、电器、电熨斗、电炉、热水、热油、蒸汽、爆竹、强碱、酸等造成。

  中毒:误服药物发生中毒多见于0~4岁儿童。毒物有氟乙酰胺类灭鼠药、有机磷农药、鱼胆等;还有煤油、汽油、油漆等;此外,还包括因食物变质或故意投毒造成的食物中毒。2003年,辽宁省海城由于饮用有问题的豆奶致使近3000名学生集体中毒;

  跌落:随着高层楼房逐年增多,阳台、门窗、楼梯缺乏保护装置,儿童坠落事故的发生有增多趋势。

  窒息:吸入异物是窒息的主要原因,高危人群为0~4岁儿童。异物的种类繁多,以植物性异物占多数,比如花生米、瓜子、果冻等。

  自杀、他杀:中小学生自杀主要因为无法承受压力造成。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在小学,孩子特别在意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态度,中学的孩子还特别在意与同学的关系,情感的压力。另外,家长和老师教育方法的缺乏、孩子自身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单亲家庭、家庭中的矛盾、疾病和经济困难等因素也会造成学生自杀。他杀主要是由校园暴力或遭受来自校外的伤害造成。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