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党内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08:53 贵州日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党内监督工作的水平。同时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通篇贯穿了“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这根主线,具体规定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拓展了党内民主和加强党内监督的空间,在民主监督、民主惩腐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为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监督、民主和法制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三大基石。监督是掌好权,用好权的保证,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必然产生腐败。而实行民主,监督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民主是监督的前提和基础。从近几年查处的大量案件看:在监督与反监督,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中,一方面,对党政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受纪律、法律追究和惩办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一些党政领导干部顶风违纪势头前所未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也是前所未有。腐败的滋长蔓延,已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为什么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会堕入腐败的泥潭?为什么在查处的腐败分子中主要领导干部高达三分之一?为什么新的历史时期腐败会呈现“窝案”、“串案”的特点?原因虽然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尽管对权力的使用加强了监督制约,但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部门仍然存在着监督的盲区,使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致使腐败案件屡屡发生。

  要加强党内监督,就必须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建立和完善对党内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机制,这个机制的核心就是要保障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畅通民主渠道,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条例》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要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决定重要事项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作出决定。同时要坚持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执行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权力,其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结果。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管理,把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管住管好至关重要。《条例》首次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不仅是监督的重点,也是监督的难点。对此,《条例》规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党内民主监督: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巡视制度。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敢于接触实际问题,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搞好相互监督,增强班子的战斗力;要对省(部)、地(市)两级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进行巡视,通过列席有关会议、召开座谈会、查阅有关资料、个别访谈等措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二是建立健全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党的领导机关的决议、决定,事关全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情况以及重大问题,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向全党通报。党员领导干部要向党组织如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领导干部要进行述职述廉,报告年度工作和廉洁情况,接受群众的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三是建立健全谈话和诫免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实行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目的的上级领导同下级负责人谈话制度;以学习、教育、明确要求为目的的任职谈话制度;以提醒、自查、整改为目的的诫免谈话制度,提醒警示领导干部,使之找准位置慎用权力。地方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可以对所在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询问或质询。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

  二、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形成党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目的不仅在于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更重要的在于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党内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毛泽东同志之所以重视党内监督,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党内民主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对于领导班子成员和普通党员来说,在一个班子内、一个支部里,无论职务高低,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我们党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坚强的、成熟的党,党的活力和战斗力来源于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来源于党内矛盾的不断解决。而发展党内民主是同志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自身错误,汲取营养,使党组织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党内民主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就没有党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不可能充分调动起来,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不可能增强,党的宏伟事业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条例》从新的实践出发,既强调加强党的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又规定了党员对党的组织、党员对党的干部、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以及同级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条例》规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后,要接受党员干部的民主评议或民主测评;在民主生活会后党员有权了解本人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处理结果,地方各级党委委员有权对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询问和质询;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决定重要事项,应当进行表决。这些规定将有利于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三、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促进的局面。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还没有哪个朝代跳出了由盛到衰、人亡政息的周期率。然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打破这个周期率的新路。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跳出腐败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让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江泽民同志也强调: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监督。这些告诫针对历史和现实,深刻揭示了对权力监督的客观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民主虽然是党内的政治生活,但其内在结构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即这种政治生活,不仅要拓宽党内民主渠道,而且要容纳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民主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督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民。《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要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并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因此,强调加强党内监督,决不意味着排斥或拒绝党外监督。如果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树立了民主意识,养成了良好的民主作风,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就必然会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带动力,使社会民主之风充分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监督的良好氛围,最终在根本上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目标,把我们国家更好地建成民主、文明、进步的社会。

  新形势下,我们要在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外监督的作用。要进行党外监督,就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在制约行政权利。防止权力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各级人大对其选举产生或审议任命的行政和司法人员的监督制约力度;要强化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更多地聘请政协委员和民主人士担任党风廉政建设特邀监督员参与党内监督;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通过深化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法规、行政职能、行政决策、行政审批、行政信息的披露机制,增强政务活动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建立群众监督的法律保障机制,依法保护群众的举报、申诉、控告等监督行为,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充分利用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公开性、及时性、群众性的特点,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以舆论监督制约权力。

  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事关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必须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监督,表明了我们党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加强党内监督的决心,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所在地区、所在单位党内监督的领导责任,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以带头自我监督、诚恳接受各方面监督的示范作用,以求真务实、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的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热情支持和保护监督,促进党内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徐萍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