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英街:今迎“天下第一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14:15 新民晚报
正视历史,勿忘国耻,激励每一位炎黄子孙自强不息
  中英街:今迎“天下第一刀”

  今天是深圳市“中英街3·18警示日”,“天下第一刀”设计专利人沈从岐昨日专程来到深圳盐田,准备在今天向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赠送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天下第一刀”的升旗指挥刀。据悉,这是沈老第一次将自己所设计的指挥刀赠送给地方政府。

  “天下第一刀”的名号从何而来?昨天,沈从岐老人将其中的缘由一一向记者道来。

  十次进京锻造“天下第一刀”

  说起“天下第一刀”的来历,沈老用“七次做样刀,十次进京”这句话来描述其中的艰辛。据他回忆,1992年初,经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决定,三军仪仗队佩带礼仪指挥刀,以便展示人民军队的威武之师的形象,并把指挥刀的研制任务下达到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沈从岐的老家在有名的“龙泉宝剑”之乡——浙江省庆元县,1961年他参军后,曾作为公安部队的代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中央军委决定三军仪仗队佩带礼仪指挥刀时,沈从岐退伍在浙江一工厂任厂长,凭着一个老兵的忠诚,以及耳濡目染家乡生产龙泉宝剑经历,他接受了设计制作“天下第一刀”的光荣任务。

  最初的第一把指挥刀是做成弯形,当时派人送到北京给首长看,首长以“中国人泰山压顶不弯腰”提出修改;第二次,沈老便改成直线形,刀的一面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指挥刀”,另一面则刻上两条龙,但首长看了龙之后却做出“龙不像龙像泥鳅”的评价,沈老便将其改成一条从海里飞上天空的龙,并绘上一只凤凰,意喻龙凤呈祥,但又遭否定。就这样,经过7次修改,沈老前后去了10次北京,最终锻造出礼仪指挥刀现在的模型。

  沈老回忆说,当他把最后定稿的指挥刀样品送到首长们手里时,其中一位首长问道:“这把刀能不能称为‘天下第一刀’?”在座的各位首长马上回答:“绝对没问题。”由此,“天下第一刀”的名号就这样叫开了。

  1992年9月26日,该刀被确定为三军仪仗队专用指挥刀。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升旗仪式上正式启用指挥刀,礼仪执行官手中的节仗换成了指挥刀,开启我军使用指挥刀的历史。

  五把“宝刀”入藏国家博物馆

  1993年5月24日,第一把样刀被视为珍贵文物藏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个月27日,五把身份特殊的指挥刀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五把仪仗指挥刀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指挥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大阅兵指挥刀”、“迎香港回归三军仪仗队指挥刀”、“迎澳门回归三军仪仗队指挥刀”、“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指挥刀荣誉版”第一号。

  昨天中午,记者一睹宝刀风采:主刀长100厘米,宽2.5厘米,重1.65公斤,一面刻着“天下第一刀”,另一面刻有迟浩田上将所题:“威武文明、壮我军威”字样。

  护手由合金铜制成,镀以24K黄金,外观正视如凤凰展翅欲飞,羽翼里24粒宝石熠熠生辉;侧视又如一只和平鸽直飞冲天,体现的是人类“平等、和平、发展”的主题。刀柄中间嵌有颗大红宝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红宝石周围34粒小宝石象征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军刀上56粒宝石象征着56个民族。

  “常驻”深圳励国人自强不息

  仪仗指挥刀自诞生以来,见证了国庆50周年大阅兵,香港和澳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已经成为国威、军威的象征。沈从岐说,这次将把指挥刀赠送给盐田区委、区政府,再由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珍藏,与之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五把指挥刀的目的相同,就是希望指挥刀可以发挥更大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沈老说,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盐田区政府今年与沈阳的9·18历史纪念馆共同举办这次“中英街3·18警示日”活动,在3月18日当天不但鸣钟示警,还同时举办《勿忘3·18图片展》和《沈阳“9·18”侵华日军暴行展》,历史上南北两大“国耻”同时展出,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让后人正视历史,勿忘国耻,并激励着每一位炎黄子孙自强不息,自己设计的宝刀能在这种情形下被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珍藏也非常有意义。

  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