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创新精神做好低保救助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0日06:01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郄晋生

  市南区坚持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为先导,以送温暖、办实事为根本职责,不断创新低保救助的服务理念、服务载体和服务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了困难居民和社区群众的心坎里。主要做法是:

  创新救助理念,打造“爱心市南”服务品牌。社会救助工作经历了由“孤老寡、痴呆傻、盲聋哑”到低保弱势群体,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按标准应保尽保的发展过程。新形势下如何把党和政府的救助政策落实到位,让社会弱势群体尽可能多的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认识到:低保救助工作是现代社会事务的崭新领域,是党和政府以民为本的具体实践,是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救助的过程不是物质上的施舍,而是党和政府与困难群众感情的交流。它要求我们用深厚的感情、真挚的态度、严格的标准、规范的程序开展这项工作。一句话,低保救助工作需要品牌服务。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本着“以民为本、以情为民、以助为乐、以苦为荣、以实为上、共奔小康”的要求,经过反复提炼,提出了“爱心献百姓、温暖送万家”的服务理念。要求每一名工作者要怀着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赤诚的爱心履行职责,以让困难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为目标,把献爱心、送温暖贯穿在工作的全过程,自觉用品牌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靠品牌服务赢得群众信赖,以品牌形象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品牌服务,让居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社区的温馨,生活的美好,营造“爱心市南”的社会氛围,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一年来,围绕“爱心献百姓、温暖送万家”的服务理念,我们着力构建了三大救助网络,即:由政府牵头,民政、街政和社区居委会干部组成的政策救助网络;以慈善协会为骨干,企业家和各界爱心人士自愿加入的慈善救助网络;以基层党组织为纽带,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互助网络。实施了五项“温馨工程”,即阳光救助工程、亲情养老工程、爱心家政工程、精品社区工程、政务惠民工程。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了社会各界关注困难群体、援助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市南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立体联动,共为全区低保对象、困难家庭、孤儿孤老、烈军属等发放救助款、物200余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实际收入接近400元,还有4000多名志愿者为这些家庭提供各种无偿服务,初步形成了“爱心市南”的社会氛围。

  创新救助载体,拓展困难群众受益渠道。我们从最大限度地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出发,把政策救助与社会互助、精神帮扶与就业援助、物质援助与公益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困难居民实施救助活动,千方百计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点。实践看,比较有效的救助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建立慈善超市,开展爱心资助。2003年3月份起,我们先后在金门路、江苏路和台西街道建立了3家“慈善超市”,元旦前又结合区社区服务中心结构调整,建立了区一级融物资调配、实物变现和低保家庭凭卡领取于一体的“爱心超市”。4家超市分别位于市南区的东、中、西部,为管区内的困难居民、孤寡老人、孤儿、烈军属等提供日常性的物资援助。目前,已为700余户困难居民发放救助物资价值达20万余元。

  二是建立低保人员劳动组织,开展精神互助。为帮助特困家庭走出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困境,2003年,我们出台了《关于组织低保人员参加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的意见》,建立了社区低保公益服务网络。目前,14个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社区低保公益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建立起了“社区低保公益服务站”,根据社区需要,组织开展各种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特困居民自愿参加公益劳动达1000余人,通过组织低保公益服务活动,使他们更多地融入到社会,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是建立社区义工队伍,开展义务服务。2003年4月份起,我们在全省首推“社区义工制”,相继在全区14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社区义工服务站,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义工”岗位,组织开展社区义工活动。目前,全区有在册义工5000余人,重点为社区特困居民、孤寡老人、特困学生、残疾人等提供义工服务。这项创新工作对提升社会互助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和有关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关注。

  四是建立“阳光救助求职窗口”,开展就业援助。2003年4月16日,我们在云南路街道办事设立了第一家“阳光救助求职窗口”,依托社区有关单位,为低保人员再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上岗指导、就业优惠政策办理和其它相关服务。先后接待求职人员1000多人次,培训低保人员571人次,帮助363人实现就业。在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在全区各街道办事处相继设立了“求职窗口”,配备了专职人员,为困难居民求职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区各“求职窗口”通过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安排下岗失业人员67人,特困居民23人;加盟社区求助热线的家政服务人员达到了4500多人;协调区人事、劳动、城管、计生等部门,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420个,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畅通低保“出口”的路子。

  五是建立公益性民间组织网络机构,开展公益服务。2003年10月19日,召开了市南公益协会成立大会,随后在两个街道进行公益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试点,利用公益服务存储协调器,建立起贮存、对接、交换、激励和问责五大机制。同时,建立了重大公益项目举牌认领制度,开展了首批十大公益项目推介活动。目前,为特困居民提供公益医疗服务的首家公益门诊已经在青岛东方医院挂牌接诊;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教育培训和创业辅导、面向社区居民、老年群体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和业余文化生活教育辅导、共有17家社会单位加盟的公益教育培训基地,已经开业。目前已组织公益课堂讲课89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创新救助机制,实施“阳光操作”和优质服务。为使低保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我们在全面落实青岛市民政局《阳光救助实施细则》的基础上,从满足困难居民服务需要出发,创造性建立了以下五项工作制度,从而保障了各项救助措施的全面落实。

  一是“服务承诺制”。实行限时服务,三级评估组织从居民填写《申请暨审批表》到完成审批,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社区居委会评估小组对特困家庭生活状况和申请资格的调查与评估,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建立了社会救助“绿色通道”。对于困难居民、优抚对象、残疾人和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家庭发生的自然灾害、大病等临时性困难,在查明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先行垫付,后审批拨款的救急措施。二是“双向申请监督制”。改变了以往低保审批工作缺乏信息反馈渠道和有效监督的状况,在申请人、社区、街道和民政局之间建立起信息交流渠道。区民政局根据申请人的登记情况,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办理,保证在15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符合低保条件。开通了区民政局5823999社会救助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开、公正、及时、准确、应保必保。三是“民政业务代表制”。民政部门从分管局长到普通科员,全部按照业务分工分别排序编号,在群众咨询和办理业务时,以“民政业务代表”的职业形象、职业语言和职业道德,严格依据政策、按照规范程序答复问题和处理业务,受到了办事群众的好评。四是“面对面”服务。每月至少1次深入街道或低保人员相对集中的社区,开展现场办公,解决低保工作中遇到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真正做到面对面办公、心贴心服务,使政策救助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居民。五是“连心卡”。印制了低保工作“连心卡”,将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办事程序、办理时限、所需材料、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内容,通过“连心卡”的形式告知低保对象,使服务对象人手一张,便于保存、办事、监督;工作人员通过“连心卡”,将服务对象的情况归类建档,进行跟踪服务,密切了与低保对象的联系。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