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开发区内的农村城市化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07:33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各类开发区4200多个,其中市级以上就达500多个。这些开发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港型开发区,另一类是城郊型开发区。但不管是临港型还是城郊型的开发区,它们都是在一片荒野或一片农田的基础上新建的,因此它们都面临着一个开发区内的农村城市化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大问题,涉及到合理开发利用开发区内各类资源、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去向等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要处理好区内原有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化问题。特别是临港型的开发区,原先在一片荒山野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发区,一无城市化的物质基础,二无城市化的各种精神文明基础,区内有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转化为市民。由于广大农村教育、文化相对落后,人们还保留着浓厚的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他们迅速转移到城市,不可避免地带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造成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是几千年沉积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改变过程。

  2、开发区内的就业压力。开发区内的就业压力既不同于农村的隐性失业,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登记失业,开发区内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农民安置,既然开发区征用了农民的土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开发区就有责任解决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就业门路。对征地后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不能像城市就业那样,完全采用市场化的解决原则,这是开发区就业压力的关键。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坐吃山空”,相当一部分人落到了生活无着的困境。

  3、工地不足矛盾。开发区在初期阶段的工程建设比较顺利,几年过后,建设工地不足的矛盾就会增加。初期阶段农民群众的热情很高,期望值比较大,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改善的前景估计比较乐观,而实际上开发区有一个艰苦奋斗、艰苦建设的过程。区内原有的农民在短期内、在局部上还不一定有现实获利,因此借自己土地上工程建设的机会,他们自发地集中起来,或要求劳务,或要求工作,或要求解决相关问题,希望以此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解决他们的问题和满足他们的要求,实际上这样做既不利于开发区的加快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实际问题的解决。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1、开发区应积极探索农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的路子,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并把它与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发挥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功能。

  2、按照村庄相对集中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自然村庄进行改造,逐步归并过于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使之形成规模合理、人口相对集中、生活服务配套好、实行物业管理的城市生活小区,加速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向城市过渡。

  3、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区内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城市化过程其实就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聚集的历史过程,两者关系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此,开发区的建设既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重视社会发展,要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高整个开发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文化、教育、公共道德、社会秩序等各方面体现精神文明的城市化成效。

  4、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尽快融合。在继续加强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完善各类服务体系,与此同时,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中介机构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尽快摆到开发区发展的战略上来,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开发区经济中的比重,使开发区的一、二、三产业能够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的功能开发,努力营造一个适宜的城市化环境。

  5、以市场化调节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市场机制对城市化过程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政府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不可或缺的职责,为城市化发展造就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经济系)王发明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