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熊德明的“关系”为何让人羡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08:16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熊德明是重庆市云阳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虽然在温总理的帮助下讨回了工钱,又到央视露了脸,候选过“年度经济人物”,但她的农民性质和生活方式一点没有改变。可正因为这些看似与“关系”无关的事情,不仅让熊德明成了明星似的人物,还让她成了帮讨工钱的救星。

  据媒体报道,至近日,熊德明已接待了600多个请求帮讨工钱的民工。尽管熊德明为难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煮饭喂猪的”,但远道而来的民工均表示“不可能,不可能!”熊德明只好远走他乡。

  众所周知,除和总理握过一次手之外,熊德明确实与中央任何领导没有任何关系。但现在的问题是,不管她本人怎么辩白,找她帮忙讨工钱的民工都不相信。不难想见,民工们不惜花路费前来找她帮忙,不仅源于一种阶层认同感,更在于对其“关系”的迷信。这些朴素的民工认为,只要有了“关系”,就能讨到工钱;熊德明既然有幸见过中央领导,当然能为同等遭遇的民工讨到工钱。

  通过“关系”拿到工钱,这是民工们普遍认同的维权路径。在法治社会,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关系”上面,确实有些过时。但如果我们对民工地位有了深刻认识,就会发现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并非愚蠢的选择。相反,让领导出面主持公道,民工们所支付的讨薪成本最小。

  民工们对熊德明“关系”的认定,寄寓了一种古老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正义的伸张和个体权益的维护,必须依靠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的矫正来实现。很明显,这种文化产生于等级社会而绝不是民主法治社会。这样的文化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公民心中已经淡化得差不多了。可在处于底层的民工心中,他们仍对此保持着神往。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不可能有更高的“觉悟”,更何况熊德明的遭遇又像活教材一般强化了这种文化的作用。

  对民工们找熊德明帮忙的行为以及熊德明的无奈,我们只有苦笑。做了活就得给钱,这不仅是法律上明明白白的条款,甚至可以说是自古而然的天理。可是,就是这种最起码的公道,民工们还得依靠最古老的方式去实现。对此,那些依靠纳税人养活的政府官员,是不是该在皇天厚土面前好好反省一下?

  熊德明离开家乡走了。我真希望,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她的“关系”不再为人所熟知。要不,这个瘦弱的中国农妇,如何承担得起这么大的民意期许呢?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