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东农垦产业重组3年奋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4日09:07 南方日报

  广东农垦之变

  红土地欲跨国租赁橡胶林

  3年卧薪尝胆改革创新,按照以产业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广东农垦八大产业龙头加工公司迅速做强做大

  久旱的粤西近日喜降春雨,我们在这片曾经写就广东农垦辉煌的红土地上采访,到处听到好消息:位于茂名市的广垦橡胶加工厂打算走出国门,到泰国、越南去租赁橡胶林扩大生产加工规模;位于湛江的东方红剑麻集团加工厂,将向当地农民按一吨160元的价格放开收购,目前正在与外商洽谈合作投资以剑麻汁为原料的皂素药厂;丰收集团菠萝加工厂通过了欧盟HACCP认证和美国的FDA论证,销路畅旺;丰收糖业公司与7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收购了地方破产拍卖的3家糖厂……

  经过3年来的卧薪尝胆改革创新,广东农垦按照以产业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八大产业龙头加工公司迅速做强做大。

  农场不再各自为战

  再过不到一个月,橡胶就开割了,乳白的胶水将源源不断地“流向” 广垦橡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茂垦橡胶加工厂,加工后的乳胶将销往广州、桂林等国内橡胶制品大企业,变成避孕套、医用手套、输血管以及其他高科技特种橡胶制品。

  在茂名人眼中,这个2003年4月才投产的橡胶加工厂可是个宝贝,它拥有全国第一家敞式设计的现代化厂房、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一年产值2亿多元。

  茂名农垦局局长吕林汉说:“没有以产业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就没有现在这个橡胶加工厂。”广东有3万多公顷的橡胶,主要在农垦系统,茂名就占了2万公顷,但过去发展思路不清,砍掉了一部分8年才能成材的橡胶。他说,目前中国橡胶2/3靠进口,自产能力仅1/3,如果广东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橡胶制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吕林汉说,以往的管理经营体制是“总局—地区局—农场”式的,农场之间没有相互隶属管理关系,各个农场加工厂之间你种你的橡胶,我加工我的橡胶。有胶收了就开工,没胶收了就停工。现在以产业为主线进行整合后,由加工龙头把农场统揽在一块,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了。

  龙头集中资源优化配置

  2002年10月,高起点的广垦橡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茂垦橡胶加工厂开始投建。吕汉林说:“原来这个那个加工厂员工总数有570多人,现在集中发展一个加工厂,员工仅有70多人,单单工资一年就节约400多万元。原料规模也上来了,原来加工费400—800元/吨,现在只要370元/吨。”

  “龙头”经济集团化后,反过来促进了农场内部的进一步改革。地里的作物折价卖给农场职工承包后,种植的事承包户自己会上心,加上农场许多加工厂关停并转,农场这一层机关事务大大地减少,因此可以精减掉许多管理人员。广东80%的农场撤销了生产队建制,裁减非生产性人员4000多人,减幅超过60%以上,目前大中型农场管理人员不超过30人,小型农场不超过20人,缩短了管理链条。这样,整个企业经营的成本降下一大截,比如茂名农垦局仅精简人员每年就节省支出1000多万元。

  腾出来的人、财、物力则全部向龙头加工公司集中,龙头加工公司也就有能力搞好种苗培育与技术改造。按农业部部颁标准,橡胶挥发脂肪酸含量要在0.1以下,国际标准要在0.05以下。过去茂名的橡胶加工企业都达不到0.1的标准,只能生产一些质差的胶鞋,现在茂垦橡胶加工公司与泰国、马来西亚及中国热带农业科研院进行技术合作,挥发脂肪酸含量仅有0.025。这意味着可以生产出提供做避孕套、医用手套和特种橡胶制品的工业用胶。

  股份多元化再添活力

  广东农垦经过资源整合,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并且释放出新的生产力,而这仅仅是开始。

  湛江农垦局局长陈剑锋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湛江农垦实施股份制多元化的路子已经开始了。”

  过去已有一定基础的湛江垦区糖业公司率先走出垦门,尝试以退为进的资本运营。2002年国有独资的广前糖业公司和廉江糖业公司均退出51%的股份,与上市公司包头华资合作进行融资;去年,丰收糖业公司与7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吃”掉了当地3家小型民营糖厂。在去年糖价不景气的情况下,湛江制糖业除了按超过市价的140元/吨收购甘蔗,让种蔗职工有所收益,还实现利润近3000万元、税收6996万元。

  建垦50多年以来形成的单一的国有经济,大规模改造成为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已进入垦区橡胶、菠萝、剑麻、热带水果、畜牧、水产、茶叶、乳品等各个领域。如正在实施技改扩建的华南品牌型省级龙头企业的燕塘乳业,引进多元资金提升日处理能力达到300吨;筹建中总投资超过3亿元的湛江热带奶牛养殖项目,由湖光农场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两家澳大利亚公司以技术、设备、资金入股;而年产2万吨菠萝浓缩汁和4000吨果浆生产线,资金来源为国债贴息贷款和职工入股资金,该项目年内即可建成投产。

  农垦元勋解密历史

  广东农垦总局总部办公大院里大树婆娑。上周二早上9时,86岁的老人,当年延安抗大青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152师干部部副部长、海南行政区党委副书记、广东农垦总局副局长,离了休还享受副省级待遇的开垦元勋于光如约而来。那栋1977年花了30万元就建起来的办公大楼最近装修一新,人们已经看不出它斑驳的过去,只是耄耋老人的背影以及那一进门就撞入视线的第一任农垦部长王震题写的“广东农垦”四字,还能让记者追踪到历史的烙印。

  于老的记忆力惊人地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得清清楚楚。他说:“搞不清农垦的过去,也就搞不懂农垦的现在。”

  于老说,新中国成立后遭遇帝国主义的全线封锁,造飞机、汽车、坦克等所需要的天然橡胶成为国际禁运物资。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事业,1951年中央决定成立华南垦殖局,下设海南、高雷、广西三个垦殖分局,首任局长是新中国元帅、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第一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叶剑英。在叶剑英的带领下,广州军区独立26团、27团、28团和152师合并,改编组成了林业工程第一师,并与海南垦殖分局合并近2万人,任务是垦荒种植橡胶。

  据于老回忆,1953年先是来了大批土改翻身农民工、干部和解放军各军区官兵共几万人扎根农场,1954年又作为任务安排进一批印尼、越南归国难侨,1960年前后又来了5万多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的退伍兵及其家属近10万人;文革中前期又来了一大批有文化、有劳力的“上山下乡”知青。那时候,垦区还来了几十个苏联专家。

  广东垦区大同小异,50个农场主要分布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和粤东的揭阳、汕尾、汕头等地,开发出21.7万公顷土地。在1958至1960年间,政府还向农场分配安置了4万多人的水库移民,现在发展到了7万多人。转业官兵、政治学徒、下乡青年、归国难侨、土改翻身农民、水库移民等多种人员及家属、后代发展到今天共有35万人口,其中10万在职农场职工、6万余名离退休人员。

  在当年那种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发展农垦种植橡胶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那时橡胶没种苗,靠许多华侨偷偷带回国,开始是一株树年产胶1公斤,到了1982年他离开海口,到广东上任农垦总局副局长时已发展到3公斤了,打破了西方橡胶权威专家对北纬以北17度不能种植橡胶的预言。1988年海南建省后海南农垦从广东农垦中划走,广东农垦农场减为50个。

  抚今思昔,这位开垦元勋不禁感慨万千:“农垦走到今天,不容易啊!”

  职工变老板说不尽激动 承包大户朱礼周回顾改革奔康经历

  在一块绿油油的望不到尽头的剑麻地头,乐观开朗的朱礼周向记者说起了两次命运改变的故事。

  第一次是在1975年。他本是高州农民,因为大姐嫁到湛江农垦来并给他作媒之故,所以他娶了农场职工为妻,并在1975年来到农场转正为国家职工,吃起了商品粮,一个月拿29元工资。那个年头能够这样让高州的乡里乡亲非常羡慕。就这样,朱礼周开始拿工资种剑麻,1983年就成了湛江东方红农业分公司(原叫农场)14队队长。

  1999年末的一天,11队队长付德华和他一起坐在东方农场农业公司谢经理的车里,谢经理透露了一个消息,说上面有意搞长期作物的产权转让。谢经理认为11队和14队条件都比较成熟,应该带头搞。

  听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朱礼周觉得方向对头,有利可图。11队队长付德华动作快,2000年6月就与农垦局签了合同,几个人合伙承包了近190公顷土地剑麻。

  2000年农垦局对长期作物全面推行产权改革和租赁经营,鼓励有胆识、有能力的职工搞承包,农产品收获后全部由龙头公司作价包购包销,另外放开农业用工。当时14队开了好多场动员会,队里职工都不够胆,说要跟着朱队长走,朱队长搞承包,职工愿意帮他打工。

  2002年1月,朱礼周等4人筹钱把队里155公顷土地承包下来,1公顷是15亩地,1亩地一般是种283株剑麻,155公顷土地里的作物数也数不清,总而言之,在朱礼周47岁的时候,他和付德华都成了远近闻名的农场承包种植大户。

  有的农场生产队是许多户职工都承包,14队较特别,全队的地都叫这4人承包了,队里一些职工还有广西、贵州人在他们的地里打工。朱礼周笑呵呵地说,“我现在既是队长,也是个体老板了。”

  应该说朱礼周天生是块做老板的料,他说越早行动,公家给的优惠会越多,到后面大家都来承包,优惠就少了。具体来说是这样承包的:一是地里作物折价转让,一次性付清可优惠27%,一亩地大概折价了600多元;二是每年一亩地向公家交地租220元,用产品抵价,相当于2.1吨剑麻,这块是无偿的,剩余的就全部是承包户的了。承包合同一签12年。

  朱礼周说,职工们都很拥护这一产权改革。产权改革前,因为东西都不属于自己的,难以监管,每年一亩地都被偷100多吨剑麻,承包后每一片叶丢了都是承包户自己的损失,因此管得严,偷不到,连地下加工厂也没了市场。朱礼周还说:“这一包12年,这些长期作物就是承包户未来不动摇的主业。”

  不安分的朱礼周胆大能干,别人一亩地种剑麻283株,他自己调整为267株,别的职工一亩地割麻7吨多,他能割出9吨多,比当地农民更是高出一倍。去年还被推荐为湛江高产高质高效典型。种出来的剑麻由东方红剑麻集团公司负责收购,2002年当年卖完剑麻结算后纯利1.8万元,2003年纯利32.4万元。

  赚了钱干什么?朱队长说,2002年1月合伙承包时,总投资是108万元,朱礼周占1/4股,当时朱礼周自己出资一部分,向朋友借款一部分。这两年赚的钱一部分投入生产,一部分给地里52个工人发工资,剩下的先还债,今年应该可以还清,明年就有赢利。他说:“11队队长付德华因为没地可包了,去年跑到广西左江又承包了130多公顷的地种剑麻,还买了台进口丰田吉普车。如果周边有地,我还想扩大承包规模。”记者称他能干,他说其他农场承包大户更能干。

  此话不假。记者车行一路,到处可听到、可看到类似朱礼周这样的承包大户奔小康、大康的精彩故事。茂名农垦局副局长李亚理带头承包了2公顷果园,他告诉记者,局里鼓励职工致富目标是“一栋楼房、一个园林、一笔6位数以上存款、一台农用小车”。现在,他们那儿80%都承包了热带作物、30%左右有了小楼、90%都有了5位数以上存款,少数人也有了农用车。阳江垦区的农场有人承包了高达2500亩水面的养殖大户,年产品收入达7000多万元。

  这种承包制不仅覆盖农场职工,也辐射到了周边农民。在湛江丰收糖业公司收获分公司东湖大队办公室的墙上,贴着队务公开的详细资料,记者看到该队174人,2003年劳均收入12000元。队里有位来自信宜的农民叫胡海庆,合同工的他也承包了队里6公顷地种甘蔗和菠萝,去年纯利有4万多元。他对记者说:“农场对我一视同仁,还分给我一间房住。农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动不动就价贱伤农,不知道种什么好。但是我在这边种出来的东西农垦那边负责收购,种苗可以向公司买,不懂技术可以向公司问,还一样帮我交社保,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像胡海庆这样不知不觉被农垦产业化带动起来的周边农民很多。东湖队书记李华兴告诉记者,他们队35户承包户,有27户是当地和广西、贵州的农民,那外来替承包大户们打工的人就更多了。

  农垦减负省里操心 省政府副秘书长周炳南介绍鲜为人知新闻

  降电价垦区年减支2000万

  电网体制改革前,由于农场电管体制未纳入当地电力部门统一管理,供电部门把农场作为一个用户,供应农场端口的源头电价高,农场到户电价高的现象非常突出。

  2001年10月26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转发省计委关于广东省农林场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于2001年底前基本理顺农林场电力管理体制,2002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林场电网改造任务,2001年底前,把农林场的居民到户电价降到1元/千瓦时以下,最终与全省同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据测算,在电网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仅降低电价一项,垦区企业和职工每年就可减少支出约2000万元。

  农场困难学生得到补助

  农场也有一些困难家庭子女缴交书杂费比较困难。

  2002年3至4月,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省农垦系统的贫困人口、困难学生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核实。2002年7月23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同意,将省农垦系统农场困难学生免交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正式列入省财政的补助范围,并从2001学年开始拨付省农垦困难学生免交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补助经费。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省农垦系统农场困难学生上学缴费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养老保险填补1.5亿元缺口

  去年7月7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广东农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纳入所在市社会统筹,统筹后基金的1.5亿元缺口采取“三家抬”的办法给予解决,即由省财政、省社保调剂金和省农垦企业各承担1/3,并由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农垦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解决当前广东农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纳入解决范围的有湛江、茂名、阳江、揭阳、汕尾五市农垦企业。纳入社会统筹后,垦区6.9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从140.86元调至313.5元。农垦职工盼望多年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危房改造年支2000万

  去年省政府同意在2003年至2007年继续实施省人大《关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议案》期间,每年从省财政移民专项资金3.6亿元中调剂出2000万元,同时农垦自筹配套800万元,每年共2800万元,5年共14000万元,帮助解决安置在农垦系统的原水库移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广东农垦 改革示范

  农业部总经济师、农垦局局长朱秀岩访谈

  农业部多次派小组深入广东农垦进行调研,并向全国农垦系统转发了长达19页的调研报告。国家农业部总经济师、农垦局局长朱秀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央直属大垦区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我认为,广东农垦的改革已经做出了示范。”

  记者:站在全国农垦系统看广东农垦,它的创新关键意义在哪里?它对全国垦区发展有何借鉴性?

  朱:首先,农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思路为前提。广东农垦的领导班子不唯上,不跟风,从农垦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农垦职工收入,有利于垦区的稳定出发,努力探索,打破“总局—农垦局(地区局)—农场”这种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产业为主线、以垦区为整体的集团体制框架。

  第二,广东农垦创造的以产业为主线,重构集团体制框架,辅以股份制经营方式,为各垦区的产业化、集团化、多元化改革做出了榜样。这种方式,符合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较之按行政区划布局产业和以农场为经营主体设置集团组织机构,更有利于集团的建立和形成,更有利于集团优势的发挥,改革到位之后,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将不可估量。

  第三,广东农垦通过全方位的开放,为改革和发展寻求到了新的支撑,传统体制下的封闭状态已经逐步改变。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开放,打破封闭,农垦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困难都会找到解决办法和途径,同时,农垦在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就能够实现。

  记者:下一步,在广东农垦这样的中央直属大垦区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问题上,会有一个怎样的走势?

  朱:从实践上看,垦区根据实际,坚持走集团化道路的思路,避免了因体制多变而产生的动荡,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序地进行改革,而且通过自身努力和各方面的帮助,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难题,促进改革和发展。我认为,广东农垦的改革已经做出了示范,各垦区应认真借鉴广东农垦的经验,按照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思路,继续积极探索,不断推进。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郭逸晴

  通讯员谢显扬 符子权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健聪

  图:

  位于徐闻县境内的湛江垦区是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基地,剑麻纤维占国内总产量的60%以上。

  图为位于徐闻县南华农场的一对普通职工的新居。

  谈起承包千亩剑麻的经历和收入,朱礼周(右二)和农场职工都绽开了笑脸。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