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食文化的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4日09:07 南方日报

  小吃忆旧/古清生专栏

  大约在十年前,我陆陆续续写过一些关于吃的文章,我认为中国人最强烈的欲望就是吃,并且现在这个吃字,就是“口乞”组成,因此写了一个中篇小说,取名《口乞》。接下来,我就背着一台286电脑闯北京了。刚到北京时,最担心的仍是吃不饱肚子,也确实如此,记得住小庄的时候,天天到楼下去吃刀削面,便宜,实在忍不住时,才到馆子点一个炒菜,要一瓶啤酒,一碗米饭,那感觉真是好,可惜一餐要吃十几块钱,有负罪感,担心断粮。后来,稿子发得多了,解决了吃饭问题,转而自己开伙,就讲究美食了。

  自己做菜多起来,就免不了想吹嘘,跟几个熟人吹嘘是不过瘾的,就写,每周一篇。我自己做不了那么多菜了,开始写在外面吃的菜,由此强烈感觉到吃在文化上的地域分野,差异十分的大,同是凉拌黄瓜,在湖北是切的,切黄瓜最可见刀功,切得跟纸一样薄,搁碟子里,薄薄撒一层盐,像给清甜的日子给一些咸味,所谓蝉翼之割,是那样薄的黄瓜片,有唯美的成份在里面。北京呢?就是将整条黄瓜一拍,且美其名曰“拍黄瓜”,我感觉拍黄瓜是粗暴的,在今年全国烹饪大赛上,有一组比赛叫游刃有余,是赛刀功的,主持人王小丫问我,到北京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就说拍黄瓜,很粗暴。王小丫说,她到北京感觉拍黄瓜很好。我想,这就是食文化的地域性冲突与认同。味觉是最主观的感觉之一,也是经验性的,人们都认为自己家乡的菜味道最好。

  食是中国历史和现在最丰富的文化载体,它有窄的地域性,也有普遍性,跟地理、气候、农耕、习俗、移民等等人文积淀相关,中国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积淀起来的食文化,用一生的时间也写它不完。先哲老子在《道德经》论治国,竟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用煎小鱼来比喻治国,不要随时翻到它,以防碎了等等,这是食文化的哲学。像“脍炙人口”,是说切得很细的烤肉吃起来特别有味道,后来发展成评价文章的专用成语。中国的食文化,还有重要一点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虽然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口味,但中国传统中的药食同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从食性和药性出发,对各种食物与矿物食药功能作了经典表述,中国有食养的传统。到了后来,我不由对中国的食文化产生了敬畏之心,开始悉心研究,在中国,每一种经典食品,或者经典菜肴,都可以找到它的文化的根。

  从袁枚、东坡、李渔等等文学家的著述中可以发现,食文化的研究是起步很早的,可能与“君子远庖厨”这个理念有关,食文化流源甚远,却又少有当代的研究者,只有文学家的一些闲笔,比如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等人写过一些食文化的文章,但都没有体系,想哪写哪。我想,主要原因是与中华民族长时间的饥饿记忆相关,当吃好成为奢侈行为的时候,食文化就无地生根。直到20世纪末,全民族进入温饱阶段,从吃饱上升到吃好的层面,中国多彩的丰富的食文化才得以复活,全面兴盛。

  本版插图/赵晓苏

  图:

  治大国如烹小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