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年轻人需要怎样“追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5日00:39 青年时讯

  谈到影视歌星或体育球星的追星族,许多人往往不问缘由、不明就里地持否定态度。殊不知在众目睽睽之下,冲破重重“封锁线”,登台强吻心中偶像;或者在演唱会显要位置上,声嘶力竭地尖叫“我爱你”等等,其实是职业“托儿”,并非真正的追星族。而最有代表性、最具广泛意义的追星族,多半只是些喜欢搜罗明星签名,“把明星穿在身上”,以及爱听唱片、爱看影片,并且关心明星新闻报道的一群人。

  追捧名人,崇拜明星,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尤其是对娱乐明星的崇拜情结,也并非20世纪影视娱乐工业化的产物。所谓“好戏能把人唱醉”,从前的“戏迷”,为了看一场好戏,不也是“为伊朝思暮想”吗?1945年夏天,抗战胜利,京剧名伶梅兰芳剃掉胡须,重返舞台,重庆、北平、上海等地的戏迷,便无不兴奋至极,无不奔走相告。当年狂热的“梅迷”,一点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过去的“戏迷”,今天的“追星族”而已。

  从生物学观点看,追星现象乃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其他动物多半靠武力赢得地位,成为有统治权个体的,只有人类才是唯一可以靠名声获得地位的动物。洛杉矶加州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罗博·宝德认为,名人崇拜者所采用的“一般性摹仿”,是尽可能多地找到偶像的一切材料,然后试图全盘照搬的模仿。正是进化选择,让我们对名人有着永不满足的模仿兴趣和敬重顺从。

  心理学的解释是,距离产生“美”。在原始社会,“追星”者个人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名人”,现代的名人则很难和普通人有亲密接触。换言之,电子传媒时代日益逼真的效果,既是一种快乐“替代”,也是一种真实“愚弄”。只要人的追星幻想,合理而不过分,不至于铤而走险,或者导致叛逆荒谬。无论你崇拜斯蒂芬·霍金、迈克尔·乔丹(篮球明星),还是喜欢妮可·基德曼、汤姆·克鲁斯或者成龙等,都没有什么关系。

  青少年特别崇拜名人、特别喜欢追星,与人的成长时期普遍喜好模仿以及本能冲动有关。一些科学家甚至指出,明星崇拜也有性的成分,大家对那些有着“较高配偶价值”的人产生浓厚兴趣,还有其进化上的意义。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名人明星的价值与引导鼓励孩子读一点名著,并没有什么两样。某种程度上讲,当今电子媒介的影响力,还比传统文本———书籍大得多。你可以要求孩子多读名著,但你无法要求其不关注明星、不关注“成批量”制造的模拟“英雄”。

  最新的“名人效应”理论研究表明,追星其实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英国莱斯特与考文垂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调查了191名年龄在11到16岁之间的英国中学生。结果发现,那些热心于名人一举一动的青少年性情开朗,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在人群中也最受欢迎。反之,过度迷恋崇拜明星的情形,常常出现在那些非常孤独自闭的孩子身上。因此,追星还是不追星,本身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追星的“度”以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