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闹“春荒” 民工求职难(特别报道)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6日03:08 人民网-华东新闻 |
全尚水 朱立毅 浙江苍南龙港镇劳动力市场,每年有近万名外地务工者来这里寻找就业机会。 2月,杭州用工缺口达1.7万,有10个工种平均每两个岗位才1名求职者;温州市职业介绍中心登记的空缺岗位每天维持在1.3万到两万个,而被成功介绍上岗的却不足2000人 只要综合效益高于农村,农民工就愿意进城就业。一个城市要是留不住农民工,可能意味着这里的“打工环境”已经相对很差了 春节后,浙江外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两头反常”现象:一是节后外来劳动力明显减少,企业招工闹起“春荒”;二是在众多企业招工难的同时,总数已经减少的外来劳动力中,却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两头”都在着急,供需双方为什么难以一拍即合? 一位农民工留下的账本令人心酸 2月17日,来自安徽歙县的一位农民工在杭州因故身亡,留下的一个账本记录了他从2003年1月15日至2004年1月15日的收支状况:2003年全年收入6640元,总开支2430元,余存4000元。其收入,最多的一个月有950元,最低的一个月才149元。他在杭州郊区以每月5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极简陋的民房栖身,月生活费基本维持在200元左右。 这个账本上还记录着他自己的一些病情以及治疗情况,他患有多种慢性病,可是用药很简单。据了解,他今年36岁了,性格内向,平时节衣缩食,就想多存点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可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这位农民工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 企业无意加薪,也很少想到改善劳动条件 杭州市外来劳动力中心提供的2月1日至3月5日的《工种月薪排行榜》表明,133个工种中,最高月薪4000元(只有电子工程师一个岗位),最低月薪520元,月薪1000元及以下的工种多达84个,平均月薪940元。该中心副主任魏罡告诉记者,排行榜所列月薪是企业开出的价格,民工是不是真的能拿到这个数,还很难说。 杭州房价不断上涨,能为民工提供住宿的用工单位只有20%,许多民工要在外租房。他们的心态是:在收入少、花销大的压力下,与其年底两手空空,还不如现在多花些工夫挑份工资高一些的活儿,因而放弃了许多待遇过低的岗位。 另一方面,有些工种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劳动条件很糟糕。以杭州市目前用工缺口最大的裁剪缝纫工为例,2月份的需求为7140人,而求职者只有560人。据有关人士透露,一名普通缝纫工人,虽然一个月也能拿到1000多元,但她们时常加班加点,有时还得干通宵,一提起这个岗位,不少年轻女工就避之不及。 劳动部门专家指出,面对人头攒动的求职大军,企业既没有加薪之意,也没有改善劳动条件的想法,是造成企业和民工供求关系“两头难”的主要原因。 “工资与开销相比,就像拖拉机赶火车!” 来自江西的民工胡腮英告诉记者,7年前,她刚到杭州打工时的月薪是450元,7年里工资只涨了100元。按照杭州的消费水平,胡腮英和丈夫两人每年要花掉1.5万元,她说,工资收入与消费相比,就像拖拉机赶火车,怎么也追不上。 胡腮英在杭州郊区的一家塑料厂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五六百元。干的活是把整张塑料片做成塑料盒,小一些的盒子,她一天要做几十万个。胡腮英自己年收入不足8000元,远不够补贴家用。丈夫开小货车的生意又时好时坏,去年丈夫出了车祸,虽然责任不在自己,但到现在赔偿还没拿到,生意也耽误了一大截。去年,他们起早摸黑忙了一年,只存下2000多元。现在,胡腮英所租住的房子又要涨房租了。以 前这间不足10平方米、破旧简陋的小房间,月租金230元包水电费,现在仍是230元,但水电费却要另付。胡腮英算了一下,每个月的水电费少说也要三四十元,一年下来又要额外付出好几百元。 夫妻俩也偶尔买些补品吃,就是为了预防生病。胡腮英有时候给丈夫买洋参丸、蜂蜜;丈夫有一次看她累得倒在床上,就买了两盒很贵的补品给她。他们实在“病不起”。丈夫曾和她商量去别的城市找份工作,但自认为已是“半个杭州人”的胡腮英却舍不得离开。但她也说不清,如果今年再赚不到钱,他俩还会不会留下来。 一般来说,农民工选择进城就业,是因为综合效益还是比留在农村好一些。要是他们决定离开,则意味着这个城市的“打工环境”已经相对很差了。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华东新闻》 (2004年03月26日 第一版) 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年轻女民工,已逐渐适应了浙江许多私营企业快节奏的生产方式。 一批外来务工者正在装配金属防风打火机。如今,在温州等地的企业对单纯干体力活的民工需求已经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