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舸争流 千帆竞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30日15:47 光明日报

  ——北京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纪实北理宣

  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精神的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把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建校6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广大校友的热心支持和数代北理工人的辛勤耕耘下,学校为国家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锻炼和磨砺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和专家,设计和研制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如今,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整体水平和实力居我国同类高校前列的全国重点大学。

  为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于1999年正式启动了“985工程”,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一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9月23日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北京理工大学的协议,学校正式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经过“985工程”一期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聚精会神抓学科 一心一意谋发展

  “985工程”建设以来,北京理工大学重点加强学科建设,进行了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与学院重组,确定了学科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以国防学科建设为特色,坚持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拓展学科领域,调整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学科布局,重点建设,加强基础,扬优扶新,整体推进的建设总思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原则,努力实现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2002年学校召开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重新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学科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学科特区”计划,学校定位由“以工为主”转变为“理工为主”,积极发展文科和管理学科,初步形成了学科建设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态势,学校上下呈现出“聚精会神抓学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截止到2003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通过积极实施“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和“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有11个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学科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5个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有3个学科在通信评议中名列前茅;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中,有1个属于基础学科,另有1个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在2002年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7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相同学科前10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1名。2003年度,学校学科精品度名列全国高校第10名。学校目前已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博士点,81个硕士点,全校涉及的学科门类达到8个,学科点所涉及的一级学科已达32个。在加强建设工学学科门类的同时,注重基础学科与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建设,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点和硕士点中,理科、人文等学科已分别占38%和14%,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5%和10%。此外,北京理工大学还自主设置了11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较大地促进了学校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

  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学科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体系。1999年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价时,学校只有35个本科专业,而且绝大部分是工科专业。现在,学校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已达51个,分布在工、理、管、文、经、法等六大学科门类,其中约40%的专业为非工科类专业。另外学校已有8个专业被列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的“国防特色本科专业”,学校还确定了6个专业为“名牌专业”,均取得初步成效。

  北京理工大学于2002年年底提出建设“学科特区”的构想,这也是学校领导班子在实施“985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委书记焦文俊强调指出:“学校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重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创造良好学术氛围,坚持和发展国防优势,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做贡献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北京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是特色,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校长匡镜明这样来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学科特区”,旨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通过政策倾斜加强建设,形成新形势下北京理工大学的高峰学科和精品学科,使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要特色取胜,对那些能产生标志性成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能起到特别重要作用,对我国国防建设以及国家与北京等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能起到特别作用的学科,给予特殊的政策,包括对人、财、物给予特殊的支持,同时允许这些学科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办法、手段等,以取得特殊的建设成果。

  学校通过“学科特区”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在凝练学科方向方面,学校已于2001年对全校所有学科和专业进行了战略性重组和整合,目前仍然不遗余力地瞄准世界前沿水平对现有优势学科的发展方向进行新一轮的凝聚和锤炼,以保证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在汇聚学科队伍方面,学校最近几年,特别是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以来,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较大调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生活和待遇有了显著改善。学校党委和行政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专门就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于2003年年底召开了研讨会,今年内将通过大力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等多种措施致力于一流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使学校涌现一批学术研究的帅才和将才;同时,学校正在致力于杰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力争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新模式,通过建设,形成强大而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在人才问题上实现质的突破。在构筑学科基地方面,学校正在原有基础上改善技术装备,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北京理工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和具体表现。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具有特别特殊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和一切事情的基础、前提、关键和保证。建设一流大学,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也培养不出高层次创新人才。一流的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障,更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载体。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北京理工大学在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由于引进了黄强博士,使学校在仿人机器人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无机化学学科引进了胡长文、黄如丹教授,两年内拿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使学校在无机化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管理与经济学院引进朱东华教授,两年内争取到了国家软科学指令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他本人还被聘为国防科工委发展战略专家组成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校以才强,确实道出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

  北京理工大学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三年来,学校投入3200余万元,用于人才引进、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等。根据学校“十五”建设规划要求,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20032010年教师补充规划》,计划到2005年,专任教师队伍总量达到1950人,博士比例占到40%以上,教师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再净增500人,80%以上为博士学位获得者,使生师比控制在14:1左右。

  在引进人才方面,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引进人才暂行规定》,按院士、知名学者、优秀人才三个层次引进,并分别提供相应的学校住房补贴和其他条件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启动了《北京理工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全校拟以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基础设置20个岗位,遴选一批学科骨干,经过重点支持,培养一批在国内有公认知名度的专家级人才。学校还配套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实行学术休假的暂行规定》,鼓励正高职教师利用学术休假集中一段时间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和业务的提高。

  2002年,学校投资100万元建成“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培训基地”,每次可支持50人左右的各类培训。同时制定《北京理工大学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计划大规模、多类型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培训以学校和学院两级开展,学校主要进行教学基本功、外语交流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现已有400多名教师通过外语口语培训,300多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360名教师通过教学法、教学基本功的岗前培训,240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使得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够满足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

  经过“985工程”建设,学校教师紧缺状况得到缓解,博士比例大幅度提高。三年来,每年平均补充教师150人左右,博士80人左右,目前全校有教师1544人,其中博士518人,博士比例达到33.6%,生师比19:1;高层次人才队伍得到一定补充;1名教授获院士称号,引进院士3人,现共有院士7人;引进知学者近10人,引进其他高层次人才100多人。学校目前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有4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8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6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和第二层次。

  可以说,北京理工大学在发展的进程中,始终特别关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并切实从制度、措施等方面加紧建设。目前,学校党委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正在启动“人才强校”工程。相信通过扎扎实实的建设和各项超常规措施的到位,学校将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富有战斗力和创新精神的精良的师资队伍。育人以教学为先 教学以质量为重

  2003年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改革与质量年”,通过组织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全校上下形成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诸项改革的核心,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共识,并积极倡导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积极参与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和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励计划,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梅凤翔教授被教育部评为“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张红峻教授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罗伟雄教授被评为“2003年度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4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有5种教材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其中韩伯棠教授主编的《管理运筹学》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另有多部教材被评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等。北京理工大学近三年内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

  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在2003年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3年8月学校四支代表队参加“马斯特杯2003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仿真组比赛,分别获得季军和第四名的好成绩。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北京理工大学有4个队获全国一等奖,9个队获北京市二等奖,4个队获北京市三等奖。实施“985工程”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7862名,其中为国防科技工业输送优秀毕业生达到3100名。

  按照“坚持教育教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生培养体系,实施了名牌专业建设工程,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年活动,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和个性化,重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互动关系,基本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985工程”建设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实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战略,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学位授予质量,学校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稳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截止2003年11月,在学研究生人数超过7700人,其中博士生1630余人。在学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1.82。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领域不断扩大,建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多学科门类学位授权体系。研究生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发展,学生层次结构进一步得到提升与优化。

  学校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开拓生源渠道、优化生源结构和提高入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开拓多模式研究生招生选拔渠道,广泛选拔人才,积极参与国家“强军计划”人才项目。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首批34所试行研究生招生自主划定分数线的高校之一,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研究生招生先进集体。

  北京理工大学积极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弘扬创新精神,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研究生研究团队”等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以国际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为参照系,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了激励、检查评估、淘汰和督导等机制,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系列学术报告,营造激发创新思维的学术氛围。

  北京理工大学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研究生。2002年6月,学校研究生代表队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中,获得第2名的好成绩;2002年9月,硕士生刘春同学获全球第二大宇航公司英国BAE公司发明奖;2003年5月,硕士生陈昊、本硕连读生李波芝同学分别获得美国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教育委员会、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国际奖学金;2003年7月,2001级硕士生阎学群同学的研究成果“在振动颗粒床中空气对颗粒分离的影响”论文被国际物理领域最权威学术杂志《物理(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