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必修课”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1日01:29 人民网

  网友:晏扬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理卫生协会日前联合各高校心理健康专家发出呼吁,建议各级教育机构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一些心理学界的专家认为,“马加爵事件”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属于人格障碍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学校“必修课”教育防患于未然。(《中国青年报》3月29日报道)

  “马加爵事件”令人警醒,呼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恰如其时,原本无可置疑。然而联系近期以来,要求学校开设某方面“必修课”的呼声实在太多了:应该把环境教育列入必修课,提高青少年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把生存教育列入必修课,提高青少年野外生存能力;应该把性教育列入必修课,应该把亲情教育列入必修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笔者的疑问是,学校开设“必修课”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吗?把这么多项教育都列入“必修课”是可能的吗?

  现在人们反思问题时似乎有一种固定模式,把任何问题都最终归咎于学校教育,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求学校开的必修课,似乎相关必修课一开问题就迎刃而解,就万事大吉了。而众所周知的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更不是万能的。美国的教育那么发达,不也经常发生校园枪击案吗?我国的学校教育,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人文修养课可谓多不胜数,陪伴学生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全过程。按道理说,这些课程都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为什么学生还会存在人格和心理健康问题?难道再开设一门心理健康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以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应该采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熏陶,而不宜把它大张旗鼓地搬进课堂,进行机械刻板地灌输、说教,课堂灌输有时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把本来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灌输得有了心理问题。这就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劝慰某个心理脆弱的人,如果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我是来教育你、安慰你的”,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引起他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样的,当学生把心理健康“必修课”当成一种教化和一份沉重的学业负担,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而机械地接受教育时,其实际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应该看到,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本来就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学校目前开设的每一门必修课,都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证明不可或缺的,哪一门课都减不掉。在这种情况下,动辄这也要增开为必修课,那也要增开为必修课,学生和学校如何应付?莫非多开设一些必修课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更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笔者并不是说学校不应该加强环境、生存、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而是认为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更不能指望“必修课”能解决所有问题。呼吁增开“必修课”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有关专家如果只会呼吁增开必修课而找不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是令人大失所望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