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余名外来人口居住在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环境 城中垃圾村隐患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1日09:06 南方日报

  本报讯肇庆市城区内有一鲜为人知的“垃圾村”。这里居住着200多名外来人口,这个人群靠捡垃圾为生,间或也靠偷盗赚钱。在这个不到两万平方米的“村落”里,不但卫生条件极差,同时也是各类贼赃的销毁集散地。由于管理的缺失,垃圾村存在着治安和消防隐患。日前,该市有关部门联合对这一“村落”进行整治和清理,但离开后这里依然如故。

  垃圾村聚集逾200外来人口

  3月上旬,肇庆市有关部门接获群众反映:市内有一秘密“垃圾村”,在这个“村落”里聚集着大约200多名来自豫、黔、川、陕等地的外来人口,他们按照省份划分帮派,每个帮派各自割据,但基本上都是靠拾破烂、翻垃圾为生。

  笔者随同市政局等部门现场调查。该“村落”位于城区西江北路东侧、离肇庆火车站前只有几百米的蕉园岗南麓,从西江北路路边转进去还不到100米。几十座搭得乱七八糟的窝棚形成一个自然“村落”,遍地垃圾,污水横流,蚊蝇成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异味,简直令人无法驻足。

  肇庆城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行垃圾集中收运,而在“垃圾村”,地面上横七竖八地摆满了破旧电脑和废弃VCD机、废旧报纸;还有一大堆邮政信箱、果皮箱,市政专用的下水道铸铁沙井盖、马路钢管护栏、路灯元件等,都在这里被砸成“废旧金属”。可以肯定,这些“破烂”并不是捡回来的,其中很多物品属于国家及集体所有的公共财产。执法部门没收了其中一些公共物品。

  另外,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了某垃圾中转站的大铁门、10余户居民丢失不久的防盗门。还有一些环卫局(所)的保洁车都被推了回来。随后,相关部门人员对该“村落”的垃圾、污水进行了清理打扫。

  村民已习惯这种生活环境

  事隔两个星期后,笔者再次来到“垃圾村”。这里比起清理前要干净些,但是由于没有配套的排水设施和缺少很好的维护,如今又是满地污水、垃圾如山。住在这里的人们对这样的居住环境仿佛已经习惯了。一个湖南人告诉笔者,怎么样也有个地方住,这里的人又没有一技之长,出门谋生没有门路,老家什么都没有了,回去也没有生活来源,还不如就这样生活着,习惯了就好。

  这些人住在一个露天大垃圾场里,看上去不起眼,但其收入却相当不菲。一名河南籍妇女透露,他们在这里“工作”,平时除了自己吃喝,一个月还能往家里寄1000多元钱。

  笔者观察中发现,在小小的“村落”里有十多个小孩在泥地上玩耍。当笔者向这些孩子走过去时,一名妇人从窝棚里窜出来,急急忙忙把两个正在和小狗玩耍的小孩拖回窝棚。一个看上去七八岁的孩子告诉笔者,他没有读书,每天就是在村子里玩耍,有时候会和家人一起出去捡垃圾。据一个老人介绍,这里的孩子都没有读书,家里没有钱供他们上学,等孩子长大些也就跟着父母一起出去捡垃圾了。

  据了解,“垃圾村”所在的这块地皮原是当地蕉园村的农田,多年前已经卖给了某公司作“开发”之用。但由于尚未办好手续,该公司就破产了,而该地皮成为银行和债主的抵押品,遂一直搁置了下来。现在蕉园村就把它租给这些外来人口在这里驻足。

  五大隐患亟待彻底整治

  笔者调查发现:“垃圾村”容易引发五大隐患:一、这里成了城市的卫生死角,面积大,杂草丛生,人员不讲卫生,把捡回来的垃圾随处堆放,甚至连睡觉的床底下都是垃圾;二、卫生状况差,到处是老鼠、苍蝇,长时间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人容易患上传染性疾病;三、所有的建筑物多为易燃物品,而且垃圾太多,堵塞道路,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四、藏污纳垢,外来人口缺乏管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治安隐患较大;五、有不少辍学的适龄儿童。

  对此,市政管理局有关领导忧心忡忡。他指出,这种情况肇庆曾经发生过,按照当时的做法是把聚集在一起的外来人员全部驱散。但是如今“垃圾村”所在地归当地村民集体所有,因此不能沿用这一方法。但可以要求地方重新搭建临时砖房,给这批外来人员居住,加强管理,将各类隐患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是,由于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以及这些外来人员的去向等,这项整治工作将会存在一定难度。

  公安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批外来人员的证件齐全,而且并没有发现他们有重大犯罪行为,违反的是治安管理条例方面的问题。经调查发现,他们所拥有的公共财物多为捡垃圾时捡回来的,同时数量不大,因此主要以教育为主,由于没有办法罚款,只能书写保证书。同时还劝说其中70余人回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压力。剩余的那部分需要和有关部门及有经济关系的租赁方协商处理,具体时间未能确定。他指出,这种做法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如今关于外来人员的安置及管理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注意。

  谢辉 刘远平 彭建基

  图:

  刚满周岁的广广(右)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谢辉 刘远平 彭建基 摄

  垃圾村里的孩子都没有上学,早早跟随父母闯荡社会。谢辉 刘远平 彭建基 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