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琐事引起拳脚纷争 真理掌握在拳头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1日17:12 中国新闻网 | |||||||||
事件一:扣人押金不论理反出拳 3月22日,河南省桐柏县到京打工的农民王守怀来信讲述了自己在租赁服装摊位中的遭遇。 王守怀说:2月底3月初,他向北京市朝阳区龙爪树村的龙顺诚市场办公室交了200元
3月5日,王守怀来到市场,发现很多人都在整理摊位。询问之后,市场办公室人员把他领到靠近厕所的一个摊位。但这是第五排的日杂百货摊位,而王守怀要的服装摊位在第三排。王守怀不同意,要求调换。 3月6日,王守怀再次来到该市场要求卖服装。他说:“我都卖了10年服装,只会卖服装,否则就退还我的200元钱。”市场办公室的一个高个男子回答道:“爱干不干,钱不能退。”王忍不住顶了一句:“你总得讲理吧!”高个子却说:“我就不讲理,怎么着?”说完挥拳就打,旁边另一个男的也冲上来助阵…… 接到来信后,记者立即拨通了王守怀提供的对方电话。一男子在听明记者的意图后,只回应了一句“不就200元钱嘛,也值得你们大惊小怪的”,便将电话挂断。 事件二:楼房漏水半夜踹门殴人 3月23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阳春光华家园橡树园的朱雪荣女士投书本网,反映自己深夜被邻居殴打一事。 据介绍:3月9日晚上9点多,朱雪荣的婆婆回家后,接到物业工作人员的电话,反映他们家暖气片漏水。关闭暖气阀门后,朱雪荣的婆婆在物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楼下王某家中。当时王某妻子在家,朱雪荣的婆婆表示道歉。双方还约定,由物业负责对王某家受损墙面进行维修,全部费用由朱雪荣家承担。 当天晚上11点多,朱雪荣回家,婆婆已经睡下。12点多,满口酒气的王某突然撞开朱家家门,指着朱雪荣大骂:“你们家,混蛋!”并对着朱雪荣的大腿踹了一脚,将朱雪荣踹倒在地,滑出2米开外,没等朱雪荣站起来,王某又对朱雪荣的面部和肩部连踹两脚,导致朱雪荣大腿内侧和右眼部位大面积损伤。事后,王某被闻讯赶来的民警带至海淀派出所。在派出所,王某承认自己酒后在朱雪荣家里发生过“撕扯”。 事件三:车辆被碰京城闹市行凶 在北京市长椿街据新华社西侧的中国新闻书店门口,笔者见证了龙先生一行被人追打、强索钱财的全过程。 3月14日下午6点半左右,笔者与朋友龙先生、王先生及刁女士并排行走在中国新闻书店前的人行道上。当路过一停放在人行道上的绿色面包车时(车号为京A90090),走在靠近车子一侧的王先生边聊天边用手背下意识地轻扣了两下车身。当四人谈笑着往前走出约五米远时,车上冲下来一高个男子,叫王先生站住并破口大骂,回过神来的王先生连声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拍了两下。” 这时,龙先生也转过头,刚问句:“怎么了?”高个男子就厉声喝问:“你看什么看,找打呀!”见对方态度恶劣,王先生连声说:“走吧走吧,算了。”岂料,那高个男子冲上前来,一把揪住龙先生衣领,并呼叫旁边两个伙伴的名字。在伙伴的拉扯下,高个男子用拳头猛击龙先生,龙先生眼镜被当场打烂,羊毛衫被撕破,一个西服扣子也被扯得没了踪迹。高个男人被王先生和路人奋力拉开后,转身从面包车上抽出一长约半米、直径约10公分的铁棍开始追打龙先生,铁棍几次差点敲打到龙先生头部,笔者见势赶紧拨打“110”报警。 高个男子两次追打龙先生没追到,便转身揪住王先生的衣领,往王先生的头部猛击一拳后便强行将王先生往自己的车上拖,并威胁王先生如何了断。在强行向王先生索要100元人民币后,才松开王先生,然后开车准备离开。站在远处的龙先生见状,冲到车前喊:“不能走,一起去公安局。”高个男子又掂起铁棍,再次追打龙先生。在没有追上的情况下和同伴驾车扬长而去。 10多分钟后,西城区二龙路派出所警察赶到现场,现场10多名围观者还没有散去。“110”警车在没有追到绿色面包车的情况下,将龙先生一行带到派出所作了笔录。经医院检查,龙先生右眼为钝挫伤,右眼睑淤血,头面部多处软组织挫伤,医生建议随诊观察。 据办理此案的警官龚久春介绍说,通过调阅资料,发现绿色面包车(京A90090)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所有。当晚11点多钟,打人的高个男子在其领导的陪同下被传唤到二龙路派出所,该男子对打人以及强索100元钱的事实供认不讳,但认为是在龙先生挑衅的情况下才出手打人的。 点评: 真要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虽说选择暴力也不明智,可也“值”呀。可是,就这芝麻粒大小的事,怎么解决都比动拳头强吧?现在倒好,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对于打人者将付出代价的结果,我们毫不怀疑。但这能防止后来者步他们后尘吗?人们对暴力和血腥的笃信从何而来? “真理掌握在拳头上”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前两天,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给4岁的孩子报了一个跆拳道班,他说:“面对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暴力,除了以暴治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够保护他。” 一旦对暴力的不安转化为对暴力的笃信,受害者转化为施暴者就是一种必然。(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王新友、付蓓、晓福、李曙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