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府井商圈打造文化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00:01 华夏时报

  要闻王府井商圈打造文化品牌王府井商圈打造文化品牌http://www.chinatimes.net.cn华夏时报2004-4-6

  本报记者周晓芳报道金字招牌“北京王府井”让不少中外游客不得不停了下来。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让这个寸土寸金的商圈吸引了更多的商家。一街之隔的两个餐饮市场就不约而同地将视线瞄准了游客,首先亮相的是在2000年开始实施长假制度,于当年11月底登场的王府井小吃街,京味儿十足;一年多前,与之一街相隔的的王府井美食广场也在工美大厦B1层落户,以现代化的快餐方式登场,也是汇聚各地风味。门对门就意味着残酷的竞争吗?两市场的有关负责人却都异口同声:这不是互相竞争,是饮食的互补,饮食文化的共同繁荣。而我们也看到,在商家不断提高服务、升级饮食文化的同时,作为消费者却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享受。小吃街:一道“老北京”风景线就在昨天,在这条街上,两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明目张胆地戴着文革时期的草绿色军帽招摇过市,红五星像磁铁般吸引着行人的目光;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小吃街上,怀旧的布幅店招一字儿排开,引得不少中外游客摄影留念,而感兴趣的老外更不放过这儿的食品,记者亲眼见到老外在那儿拿着串烧和店里的伙计亲切合影。据王府井小吃街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儿也成为了众多电视台和剧组的拍摄“基地”……

  小吃街里有民俗文化街相连,2000多平方米的街道既有看头,还有吃头,还可以买到京味儿的旅游纪念品,据北京王府井小吃街杨健总经理介绍,这正是开设小吃街的初衷。据了解,王府井商圈的人流量一天就有好几十万,尽管当时这里已经汇聚了全聚德、东来顺等老字号品牌,但往往一顿下来也得花个千儿八百的,而且游客往往来去匆匆,往往来不及坐下来慢慢的品尝,因此小吃街的创始人设想在这个极富现代化气息的商圈内缔造一个富含古老的文化沉淀的小吃街,拟将同样具有老北京特色、但消费相对较低且方便快捷的爆肚、炸酱面、灌肠和豆汁等搬来这块黄金地,让旅游者能在此充分体验北京特色的文化、历史和饮食,并考虑将A区以方便快捷的烧串为主,以方便携带,同时还配备了一些特色小吃,以及民俗文化街吸引眼球,做到游、购、娱、食一体化。

  于几年前登场的小吃街一度十分火爆,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已经进入了稳定期,他认为,这是必然的,这是前两年老百姓在黄金周的非理性消费所致,而目前已经进入了理性阶段,目前的稳定则可以长期持续。

  美食广场:酝酿美食节在“老北京”风景对面的工美大厦王府井美食广场,入口处便有着“寿司半价”的户外广告,进入美食城便可看到现代化的装修风格,统一着装,统一管理,拥有舒适的用餐环境,就食品而言囊括了北京卤煮火烧、爆肚和四川酸辣粉和竹筒饭等各地小吃,同时还配备了水吧等。“除了西点外,这里几乎配备了全国各地的小吃。”王府井美食广场营运部经理韩平说。正值中午用餐高峰期,2000多平方米的美食广场几乎座无虚席,而韩经理说,如果在周末的话,还会有人找不到座位呢。

  韩经理说,一年半的营运很成功。他强调游客市场是他们的重心所在,黄金周的游客量是平时的两倍,平时也几乎是游客和本地顾客对半分,而在黄金周,游客就几乎占到了八成。在“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美食广场正酝酿着一个美食节,在提高文化内涵的同时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

  在管理方面,为了控制菜品的单一性,在招商时便进行了把关,同时也提出了要求;为了扼制商家的削价竞争,实行了最低限价管理。“野心”不小的王府井美食广场还准备将这间店的成功模式在北京市进行复制,再开第二家、第三家。

  互为补充牶带来顾客更多选择两家均冲着游客市场负责人认为,两家市场形式互为补充。如果在王府井逛累了,你想吃串烧和小吃,那么你就去小吃街,还可以拿着串烧边吃边逛;如果你想吃得更正式一点,那么你就去美食广场。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王府井商圈的市场还处于饱和阶段,欢迎新的同行加盟,更多的加盟者会带来更旺盛的人气,将会为王府井商圈的饮食业带来更丰富的色彩,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周围的市场。

  当然,商家在“创造”卖点的同时,也可以让消费者得到益处,关于美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得更多,而且在一系列的产品出来以后,我们会发现王府井变得更有韵味,居然,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也可以触摸到身边的文化。原作者:来源: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