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服务全国 互融共进(坚持求真务实 促进全面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8日06: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曹焕荣 励漪

  4月6日,上海党政主要领导率团又一次前往中西部地区,与云南、江西两省共商合作发展大计。此前,上汽集团与上海通用在北京宣布:上海汽车业将再度走出上海,收购山东大宇和沈阳金杯的股权。

  如今,肩负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的上海,从政府到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上海以外,“融入全国”和“两个率先”一样,成为有关上海发展的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正在深刻审视自己在全国的位置、审视本市与各地的关系,就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所说,这是上海的一个“重要战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上海正围绕“率先”实施新战略

  2月底,上海召开以推进“合作交流”为主旨的会议,用16个字表述这个新的战略:“立足大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为了说清“两个率先”与“融入全国”的关系,陈良宇特地提到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中心的历史。这表明,他们已充分意识到,上海作为东部沿海的特大型城市,加快发展要有广阔的腹地支撑,只有依靠全国的资源、市场,才会有强大的后续发展动力。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对内开放也成为推动上海发展的强劲力量。无论是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还是建成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都是国家的战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海要多做贡献。因此,上海必须把“融入全国”提高到“重要战略”的地位。

  很显然,上海人现在所说的“大局”,是全国的大局;上海人现在所说的“开放”,还包括针对国内各地的开放。

  但是,“16字方针”还有着更务实的内涵,那就是“服务”。

  3月第一周,即上海合作交流工作会议闭幕之后,全市的工业和商业会议相继召开。在会上,市长韩正表示,上海的当务之急是“增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综合服务功能”,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优先中的优先”。他还说,上海只有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增强聚散功能,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春天到来的时候,“融入全国”和“服务全国”成了上海的主旋律。

  这是上海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又一个关节点。

  如果以宣布浦东开发开放起计,在过去15年,上海说得最多的是“率先发展”,是做“引领全国的龙头”。在以年均超过11%的增幅连续发展15年之后,今日上海已成为全国经济格局中的一块高地:进入中国的外资有9%投放这里;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有一半以上落户这里;上海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全国平均数的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多。应当说,上海已成功地写下了“率先发展”的开篇。现在,上海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围绕“率先”,实施了新的战略。

  为“率先发展”主动“融入全国”,为“龙头”加强“服务”,无论是上海还是上海以外的地区,都在期待这个变化。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上海已经日益感到进一步发展的局限:面积只有天津的1/2、北京的1/3,而人口却大大超过这两个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商务成本越来越高……

  改革与发展到了今天,单兵突进已无成功之望。唯有统筹全局,协调地区,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上海正在跳出“传统制造业”,建立“现代服务业”;在上海以外的地区,人们正在“接轨上海”,而不是“重复上海”。

  上海人对“融合”并不陌生,但今天的“融合”有着更深广的内容

  区域合作的本质是“融合”,既是资源的融合,也是发展利益的融合。

  上海人对“融合”并不陌生。过去几十年,这座城市曾是全中国的商品集散地,又在商品交流的基础上建立起区域协作的关系。到今天,上海与全国各地的合作项目已有9300多个。这在上海被恰如其分地概括为“走出去”和“请进来”。但是,上海人现在所说的“融合”,还有着更深更广的内容。

  “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无阻”,韩正说。形势的确就是这样发展的:

  每年经由陆海空三路进出上海的人有几亿人次;500万非本地户籍人士在这里工作,包括30多万台港澳人和超过15万的外国人。这是人流。

  拥有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1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每年经由陆海空港进出的货物运输总量6亿多吨。这是物流。

  每年上百亿美元和上千亿元人民币进入上海,同时又有差不多相同数量的资金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年成交额8万多亿元。这是资金流。

  几百个国外大企业和3万多个中国企业进入上海,中央部委和外省市区在浦东建的商务大厦有几十栋,每年还有200多场国际性展览会、几十个大型国际会议和重大活动,聚散着全世界的最新动态。这是信息流。

  “上海与兄弟省市区之间的合作领域,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新设立的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钟燕群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非公经济和各类社会组织,从经济技术的合作扩大到管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合作。”在长三角地区,江浙沪政府高层对话交流机制建立起来了,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成立了,旅游、人事、建设、工商、质监等政府部门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区域行业协会在酝酿之中,15城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协议书已经签署。与此同时,“无障碍”三个字也首先在江浙沪三省市间推开:高校毕业生流动无障碍、上海高校江浙办学无障碍、科技资源共享无障碍、科技信息传输无障碍、人才流动无障碍……

  过去的一年中,上海市党政主要领导先后走访江苏、浙江的诸多市县,就是为了一件事:学习江浙、依托江浙、服务江浙、接轨江浙。

  无论是“无障碍”,还是“破藩篱”,全都聚焦在“融合”上,就是“不分你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搞地方主义,实现共同繁荣”。

  上海已卓有成效地改造了自己的制造业,从现在开始,要像改造制造业那样提升服务业

  近些年来,一系列新“上海故事”引人注目:上海医药到江西去了;上海“新世纪机电”到西藏去了;上海通用和上汽集团进军山东、挥师辽宁;白猫集团在三峡地区建起制造基地,将销售渠道伸向整个大西南,然后转身东北,投资辽宁那家亏损严重的亚太国际醇醚公司;中国果林新技术开发总公司进军大西北,把一个亚洲最大的养鹅基地建设在新疆伊犁……上海人把至少1000亿元投向上海以外,与中西部20个省市区签订合作项目总计1500多个。

  这些引人注目的故事,显示了产业流动的新迹象。

  如果说,上海在过去15年大规模地承接了发达国家、地区的资本与技术,那么,从现在起,产业流动迈出了第二步: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流出上海,流向全国各地。

  专家们曾经预言,当产业流动的第二步开始时,服务业将大幅度上升。意外的是,在上海,这样的情形似乎还未出现。2003年,在整个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的第三产业却不尽如人意,以至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了2.6个百分点。

  问题何在?

  “我们现在面临着新问题”,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家栋说,“这就是如何建立真正的现代服务业。”顾家栋对服务业的未来充满希望。按照他的估计,上海的服务业应当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他领导的公司在20年前做的第一笔生意,是骑着三轮车为外企搬家,可现在,这家公司已成了一个管理着6万人、年收入20多亿元的大企业。他的生意说来很新鲜:专门替国内外的公司管理人力资源。说到底,就是一个服务平台。正因此,顾家栋对“大服务”的战略十分敏感。“上海曾经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制造业。从现在开始,上海应该像改造制造业那样改造自己的服务业。”

  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下一步要做的,概括起来就是: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上海政府的行政方向将有一些重要变化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全市大会上,市政府领导说了一番近似检讨的话:“我们习惯于管企业、审项目、批资金,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法律手段;重直接管理,轻间接管理;重国企,轻非公企业。”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上海市政府的行政方向将会有一些重要变化。

  5年前,上海颁布《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意见》,旨在降低外省市区企业进入上海的“门槛”,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24条”。两年前,上海修改“24条”,旨在为外地企业创造更加平等的环境。最近,上海市委、市政府再进一步,出台了一个“服务全国,加强合作”的意见,明确上海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与全国各地合作。5年之间3个文件,显示出一条主线:区域的壁垒越来越淡,行政的力量越来越弱,而市场的力量越来越活、越来越强。

  政府要做的事情,还是“创新政策”和“搭好平台”,不过,其中有了全新的内容。过去,他们热衷于构筑制造业的“平台”,现在,他们热衷于构筑服务业的“平台”。正在构筑的“都市效率平台”,涵盖了社会生活各领域:实行政务分开,提高办事效率;海关通关时间从两天减少到几个小时;改革审批制度,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占总量的40%;加快建设市内轨道交通网;构建长三角交通网……

  2月底3月初,上海举办的“长江三角洲名企优才洽谈会”就是一个人才流动的平台。全国近30个城市的外企服务公司和5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到会,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即便是绵绵阴雨,也没有浇熄应聘者的热情。东北地区5所高校的负责人携18万毕业生的资料专程赶来了,踊跃应聘的毕业生把数千平方米的展馆挤得水泄不通,展馆外还有长达百余米的人群缓缓进馆。

  细读上海改革开放的历程,正是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开放融合的明智让这个城市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如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的实施,展示出上海在新平台、新高度上加速前进的丰姿,也透露出上海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信息、新认识———只有全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全国才有坚实基础;只有服务全国、互融共进,“两个率先”才能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08日 第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