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赣乡(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8日07: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赣乡,就是这样一种美。 春风又绿江南岸,油菜花黄邀入赣。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下旬,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江西省政协办公厅、江西省生态摄影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寻访生态家园———中国记者江西行”,使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记者有机会来到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婺源和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进行文化采风活动,走近千年古树、小桥流水,深入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村落,来到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乐园鸳鸯湖畔,参观江南第一衙———浮梁古县衙,感受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的完美融合,好像回到了梦中的老家。 在中国,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固然不少,但未必有如此丰厚的人文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丰厚的地方也不少,但未必有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方,的确并不多见。而对于一个厌倦了钢筋水泥丛林的游客来说,单是这种自然美,已有几分奢侈;单是这种古村落文明,已然让人心折;而两者和谐统一的美,则足以让人如醉如痴了。 赣乡的美,美在绿色。下面几个数字,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目前全国的森林覆盖率是16.55%,江西近60%,仅次于福建,排名第二,而婺源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1.5%。当然,这个绿不单是指颜色的绿,更是指生态意义上的绿。鸟语花香、绿树绿茶,固然是一种沁人心脾的绿,精雕细刻的徽派民居、小桥流水的人居环境、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优雅绵长的文脉书香,又何尝不是一种隽永深远的绿? 有人会说,赣乡的绿是交通封闭、经济落后所赐,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交通发达,茶瓷互利,农工商并举,是不能视为封闭和落后的。赣乡的绿,其实是世世代代赣乡人精心呵护的结果。景德镇的瑶里,有着上千年的点火烧窑史,当年,过度采矿伐木、烧窑制陶,导致地陷山塌,水土流失,给瑶里带来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早在七百年前,这里就立下了“伐树杀头”的禁约。不料,立约不久,一位老族长年仅八岁的幼子上山砍倒了一棵拇指粗的小树,为了践约,老族长大义灭亲,手刃幼子。自此,当地村民共护山林,并将此山改名叫“罪山”。我虽然对这一传说的个别细节表示怀疑,但我丝毫不怀疑它本质上的真实。今天瑶里数十亩的汪胡原始森林,有648种木本植物,其中受保护的珍贵植物如红豆杉、香榧、楠木、银杏有23种之多,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婺源,则有“杀猪封山”和“生子植树”的传说。前者是说谁砍伐一棵大树,就要杀他家的猪,把肉分给全村人吃。后者说谁家里生了孩子就要植一棵树,如果是男孩,这棵树要永远存活下去,如是女孩,待其出嫁,可伐掉置办嫁妆。如今,听着赣乡的竹浪声声,松涛阵阵,谁能不佩服这些乡规民约的实用高效呢? 改革开放以来的赣乡人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中,同样提出了“假如破坏青山绿水,宁肯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赣乡的生态好到什么程度,游客的话是可信的。婺源县委书记邓少华介绍说,有位戴博士伦隐形眼镜的游客,在北京的时候,一天戴三五个小时就觉得有些涩,可是在婺源,从早晨到晚上八九点钟,都不觉得涩。赣乡的生态好到什么程度,摄影师和电影导演的眼光是可信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拍了一幅江岭风光,取名《天上人间》,结果获得了世界金奖。这里还被很多电影导演誉为“没有围墙的外景地”。《闪闪的红星》的外景地在景德镇的东埠街,电视连续剧《聊斋》的外景地是婺源的思溪村,获全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两项大奖和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大奖的电影《暖》也是在婺源拍摄的。赣乡的生态好到什么程度,候鸟或许是最权威的评论家了。婺源县赋春镇有个鸳鸯湖,每年有两千多对鸳鸯从遥远的松花江畔和长白山区飞来越冬,占全世界已知野生鸳鸯数量的2/3。这种鸟对水质和食物都非常挑剔,无噪声无污染的鸳鸯湖才成为它们的首选乐园。 诗意的江南,古雅的江南,不能少了人文。理学家朱熹、曾任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的汪、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科学家、文学家齐彦槐,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其祖籍或出生地都在婺源。古风蕴藉的婺源,自宋至清,出过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著作3100多种,其中81种1293卷入选《四库全书》。景德镇的浮梁县,不仅出过276名进士,还留下过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范仲淹、文天祥等文人雅士的足迹或吟咏诗文。如今,先人留下的尚书第、司马第、进士第、大夫第和宗氏祠堂历尽沧桑仍巍然屹立,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在青山碧水间依旧熠熠生辉,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地政府对历史、人文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有多少居民从这些老房子中迁出,有多少与古村落建筑不协调的贴面瓷砖被敲掉,有多少违章建筑被拆除,有多少高污染的煤烧圆窑被封嘴,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却不难看出从官员到百姓环保与生态意识的高扬踔厉。 有哲学家说:“语言是最后的故乡”。赣乡的古雅也存在于语言中。比如婺源有镇名赋春、清华,有村名晓起,这里的厕所被称为“舒园”或“雅洁园”,上厕所叫“出恭”,没文化叫做“没者也”等等,处处可见文化的蕴藉和一脉书香。就连我们脚下踩的都是文化———走在不时可见“乾隆”、“同治”字样的赣乡的青石板路上,我不禁想,到底是如此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馥郁的人文资源,还是如此绵长的文脉书香守护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或者,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只有两者的融合———“天人合一”才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江南的美,是需要细细去品味的。就如眼前三月的雨,丝丝密密,润了千年古树百年老屋,也润了游客的心灵。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08日 第十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