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村一名大学生”现在怎样了(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8日07: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沈亚军

  编者按:

  2003年1月21日,我们在教科文版的头条位置刊登了《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消息,在全国引起轰动。消息报道了河北农业大学为改善农村缺乏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状况,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单独考试招收立志于毕业后回乡务农的农村青年。学校单独组织教学班,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强化实用技术、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保证学生回到生源地后能够学有所用,带领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

  工程实施一年多了,学生入学也半年多了,我们一直在关注着这项工程的进展情况。那些从田间地头直接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现在怎么样了?最近,我们派人专门到河北农业大学进行了采访。

  春天的河北农大,一派生机。天还没亮,38岁的荆春平就轻轻地起床了,她要去西校区上食用菌实验课。荆春平是河北农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首批学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她和她的202名同学一样都来自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2003年初,经教育部批准,河北农业大学率先在全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旨在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学生在校全日制脱产学习两年,不转户口,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后,由学校颁发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毕业后要为家乡至少服务5年。

  如今,这203名农民大学生在河北农大已经度过了整整半年的学习生活,半年中,他们带着乡亲的嘱托,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每天步履匆匆地穿梭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我认不出来我的学生了!”

  “我认不出来我的学生了!”农大农村发展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杨增刚副院长笑眯眯地说,“他们刚来时,我大老远就能认出他们来,现在不行了。我以为是他们穿着时髦了,仔细一看,还是去年的衣服,但整个人的感觉不一样了!”说起这203名特殊的学生,杨院长话多了起来:“去年我走到哪儿都能见到他们,他们没事时就爱成帮结队地溜达,现在看不见了,都上图书馆和教室了。”

  说起自己半年内的变化,荆春平感慨万千:“刚来时我想去别的学院上课,看门的阿姨怎么也不相信我是学生,不让我进去听课。现在,竟有人管我叫老师了。”不过她认为自己和同学们变化最大的不是在外形和气质上,而是看问题的方式变了。

  和荆春平同寝室的一位女生,去年学了法律基础课后,想到自己家最近的房屋纠纷也应该用法律的方式解决,下课后她就向老师咨询了相关法律知识,她说,现在困扰她家很长时间的房屋纠纷已经通过调解解决了,要不是她父亲听取了她的意见,说不定两家就打起来了。

  “要让他们学到用得上的知识!”

  这些农民大学生在校都学些什么课程?我走进了农村发展学院办公室,在课程表上首先看到了食品实用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园艺实用技术等实用技术课,教授方式是实验。同时,还有法律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基础课;动物营养与饲料、花卉栽培、农村发展学等专业课;农村社会学、农村家政学、社会心理学等综合素质类课程。

  这203名学生,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在村“两委”中担任职务,有的家里还在搞养殖,这样,他们有时就不得不请假。学校鉴于这203名学生在年龄、经历、家庭情况、学习基础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他们采取了学分制和弹性教学的方式,学生只要在6年内修满75学分以上、实践考核20学分的就准予毕业。

  为了学生能够早日完成学业,农村发展学院也在想办法开设一些小班课,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小灶”。而且还根据他们的特点开了一些特色讲座。前两天,他们开办了一个“奶牛知识讲座”,邀请了一个奶牛场的技术顾问来介绍奶牛的繁殖育种及疾病预防的知识,讲座开场后座无虚席,一些同学坐不下了就站在后面听,讲座结束了,同学们还围着主讲人问这问那。

  “老师,去我们村做个试点吧。”

  “老师,能不能去我们村做个试点?”来自怀来县的宋红娟这么问农村发展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张春雨副院长,“第一,我们村有丰富的野生植物,最多的是山杏;第二,村民有很强的致富愿望,也很团结……”宋红娟分析起村里的情况头头是道。

  最近,很多学生向张院长咨询类似的问题,虽然有些想法还不成熟,但至少说明这些学生一直在琢磨着如何带领乡亲致富的事儿。

  有些学生学习特别有心,新安县大马庄村的马杰上学前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学校学习期间他时刻把乡亲们放在心上,当他在学校看到中央1号文件精神时,立马回村把中央的最新精神传达到村里,还在支部会上就村里的新一轮土地承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马杰说:“上了半年学,回到村里乡亲们都另眼相看,说话的分量也不同了,仿佛我就是外面的世界。上学期开了计算机课,寒假回家后,我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对全村的126名党员档案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且还上了网,村里闲置多年的电脑终于不再是个摆设了。”

  “我想毕业后第一搞食用菌生产,第二搞肉羊养殖。”35岁的张振亚兴奋地说,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说起了自己的打算:

  “我要做农民自己的经纪人,把乡亲们生产的东西推销出去!”

  刘大群校长说:“有了这样一批既懂科技和管理,又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农村就有希望了!”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08日 第十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