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形写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8日08:49 南方日报

  城市建筑美学34

  谭元亨

  建筑中有无数的密码须予以破译,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历史上的,而且也包括政治上的、军事上的、以及文化、教育诸方面。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古建筑遗址,忙乎起来的不仅仅是考古学家,还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当然,少不了美学家、哲学家。这里的信息量太大了,须破译的密码太多了,不是哪一门类便可以全都担任起来的

  几年前,参观慕尼黑的奥林匹克运动公园,就曾被它的构建吸引住了。

  从设计意念上而言,作为一个运动场所,理所当然应该强调的是“动”,是“力”,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是一致的。《掷铁饼者》的雕塑,表现的便是动态的美,其所在的场所,无疑也具备这种动态的美,力量的美。

  但是,有了理念,该怎么表现,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慕尼黑的“这一个”,其表现手法正是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也就是说,你或许不曾想到可以有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公园里,你几乎就感到,无处不置身于一张张巨大的、拉起的网中。而拉起的网上,是一根根类似于吊塔式的支架,也就是说,设计上一反常规,所有的屋顶不是靠由下而上支柱撑起来的,而是被上面的吊架往空中提起来的。我不知道,如今的膜结构是否得自这一启示,可那时并没有这一建筑材料。

  然而,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本意,即力的表现,还是动的美感,似乎都让设计者这一拉力构造圆满地表达出来了。而当你置身“网”中,那种空间感、那种空间的张力,是别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动感与力度,二者每每是相辅相成的,动感强烈的地方,力度也就尤为引人注目。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竞技的运动员们,不正是力的化身、动的象征么?那么,作为弘扬这一运动精神的建筑物,自然会把这表现出来。我不知道,在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而建的运动场馆,对这一理念的贯彻,会有怎样的惊人之举?

  让建筑物“动”起来,这并非新鲜的思想。所以,光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建筑同样是流动的音乐,建筑本身也讲究自身的旋律、节奏感的,这么一说当有不少人会认同,而且会找到很多的范例。例如北京的天坛与雕栏,尤其是有意修建的矮墙之间的节奏之变化;又如古罗马的大角斗场层层的看台、喇叭形拱;又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香港中银新厦;还有方、圆交互相接的闽西客家土楼;还有诸多古代书院的格局,均是可以体会出其间的韵律来的。

  有动感,有节奏,有旋律,也就拥有了生命,一如狄更斯描述的大角斗场:“巨大的、充满了强劲生命力之形象”……于是,对于建筑来说,同样也就有生命的密码需要破译了。

  其实,前边的文章,我也提到过“会生长的建筑”,记得那是提及神圣家族教堂,还有布达拉宫,这当然不是说神意。生长,在此意味着生命,永恒的生命!

  生命永远是灵动的,让建筑在力的作用下“动”起来,正是一种生命的张力。这让我立即又想起了现代那位著名的建筑大师盖里。他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维特拉家具博物馆,你在那些扭动的线条、光影与色块中,不分明看到建筑也可以翩翩起舞了么?

  盖里曾给韩国汉城设计过三皇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方案,其外形也如前边说的他设计的几个博物馆一样,组成扭曲旋转、相互错落的样式。据他所称,其设计理念是从水墨画中得来的,满纸烟云中的山峰、瀑布,不都在画面上动起来了么?水墨画自然以中国为宗,那么,这种动的理念,与中国画的技法又有什么关联?这倒是值得探究的。

  动起来,神韵也就有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要旨,不正是要把形写活么?活了,就有了生命,建筑的生命就是这么来的,不知这“破译”到位否?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