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怀乃父同台同妆同“醉酒”(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9日17:03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文/本报记者 张演钦 陈明辉 图/本报记者 魏辉 通讯员 高鹤涛 50年前梅兰芳广州唱贵妃 50年后梅葆玖故地凝春愁 交谈人物 梅葆玖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现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表演艺术家、团长。 他10岁学艺,由王幼卿启蒙,13岁登台,由于其继承梅派艺术的先天条件无人能出其右,故被广泛认同为梅派的最佳继承者。 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正味纯,表演端庄大方,扮相酷似先父。 当晚10时30分,中山纪念堂的演出结束后,记者先行离开,在梅葆玖先生下榻的宾馆恭候。约莫一个小时后,梅先生回到宾馆。其间大家为晚会的成功举行庆贺酒会,又累又饿的梅先生难得安静,要求签名、合照的请求接二连三。年届七十的梅葆玖无不一一满足。显然,梅葆玖对当天上午未能满足我们的采访表现出了不安和弥补的真诚。我们断断续续地聊到了今日凌晨零点30分。 《贵妃醉酒》剧情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多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作种种醉态,倦极回宫。 图片:梅葆玖承袭先父穿过的、价值连城的“行头”,登台扮“贵妃”。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天晚上的演出非常成功,我们在台下可以感受得到: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 梅葆玖(以下简称“梅”):这么多京剧名演员集中在一起表演,别说广州,就是在北京也非常罕见。今天的晚会大家表演都很投入,一丝一毫都不马虎,就连一个小娃娃刘小源,也非常认真。这说明大家的心情是一致的。 记:晚会舞台挂着大横幅,我们都看到了:今年是梅兰芳先生110周年华诞。请问都有哪些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梅:今年是我父亲诞辰110周年,我们今天在广州的演出为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拉开了帷幕。 记:为什么选择广州作为开展纪念活动的第一站?这其中有什么渊源吗? 梅:今天晚上在台上演出《贵妃醉酒》的时候,我马上回忆起当年父亲在这里演这个戏时的情景,我觉得非常感慨!我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广州演《贵妃醉酒》,那时候广州有不少老票友和老朋友。解放后又来了两次,第一次是1954年我们从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回来,接着又到了广州慰问解放军。当时也是在中山纪念堂,和现在一样的舞台,一样表演《贵妃醉酒》,我当时是20岁。其间父亲还收了很多粤剧学生,父亲收过不少地方剧种的学生……50年前父亲在这里演出《贵妃醉酒》,想不到今天我又站在了同样的舞台上,演出同样的剧目。 粤海飘京韵满堂皆知音 记:您从台下的观众里找到知音了吗? 梅:是的,我有一个感觉:广州人还是懂京剧的,而且比较专业。他们那热烈的掌声都鼓对了,对哪里演得好、哪里该给演员鼓励,都掌握得很对。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欣赏不了京剧。这说明了广州的观众不是很单一的,不只是知道自己这个地方的文化,他们的视野在拓宽。对外来的东西能够喜欢,而且可以叫好,说明广州人有欣赏京剧的底子。他们要是不喜欢,拖都拖不过来。 记:您刚才说了,欣赏京剧需要一定的文化底子和文化修养,这对年轻人来说困难吗?现在京剧的年轻观众多吗? 梅:还不少呢。如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就喜欢京剧。 记:京剧的魅力何在?梅兰芳大师将京剧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请问梅派艺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梅:京剧是大文化!我父亲开创的梅派京剧艺术,融各家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万物皆为我所用。而且他觉得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国内外的优秀文化遗产,他都可以吸收,因为他认为艺术的美是相通的。现在梅兰芳表演体系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俄罗斯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她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乃至东方的戏曲艺术。我父亲一辈子都在学,他认为世界的艺术是学不完的,永远不满足,永远在提高。不像有的老先生,就靠几出戏演来演去。他和世界艺术挂钩了。1929、1930年,父亲在美国一连得了两个荣誉文学博士,这说明国际社会对梅派京剧艺术的高度认可。 饮誉九州地京剧不寂寞 记:您刚才说到,梅兰芳大师一直在不断地吸收新的创新元素,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可谓影响深远。现在的京剧和以前的京剧相比,有哪些创新的元素?哪些地方会有明显的不同? 梅:不同的地方太多了!一言难尽。就说舞台,现在的京剧舞台可以弄得很美,声光电,注重烘托;可以用音响,如今天我就用了音响,这比原来只用两把胡琴来伴奏丰富得多了。现代手段给表演手法带来了很多新的看点。但是,“移步不换形”(梅兰芳语),表演还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记:别的一些地方戏剧也在创新,然而它们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京剧像别的一些地方剧种一样,会面临衰落的危险吗? 梅:我对京剧的走向是这样看的:京剧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如上海2010年将举办世博会、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这些国际盛事在中国的举行,必将对京剧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自己的人文、文化,带有东方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将是吸引世界的重要因素。没有了这些,就没有了文化底蕴;连自己的文化底蕴都不重视、随便丢弃的民族,人家会看不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这个大好时机把京剧推上去。 记:京剧作为国剧,是我们的国粹。您觉得有没有必要和可能像推广普通话一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剧”———京剧? 梅:其实原来我们几乎每个省都有京剧团!广州当时也有,陶铸在上世纪50年代就注重京剧在广东的发展,并成立了京剧团。京剧不是单一的一个地方剧种,除了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都是京剧的流行之地,就连福建现在也还有京剧团。京剧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有这个底子,投入人才,培养人才,老百姓应该会喜欢。毕竟这是高雅艺术,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他们需要更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酒香不怕巷子深”,老百姓有自己的眼光来进行选择。 多出人与戏粤剧大可为 记:这样说来,京剧是幸运的。但是一些地方戏种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如粤剧,年轻观众难拉拢,已经成为粤剧发展的一大隐忧。真想听听您对重振粤剧的金玉良言。 梅:粤剧的发展关键是要培养好的苗子!以前粤剧的名角多有号召力呀!红线女、马师曾、薛觉先等等等等,都是非常优秀、大家非常喜爱的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和马师曾的《关汉卿》拍得多好!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粤剧的魅力才如此巨大。不培养好演员,观众能够看什么?好戏就得有高素质的好演员来演绎。粤剧也好,京剧也好,大家都知道,关键是看演员表演! 听说粤剧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全国来讲,粤剧是个大剧种,在全世界的流布范围也非常广泛,这是她的一大优势。任何一种戏曲艺术,要博得观众的欢心,演员没有很好的表演水平和文化素质,宣传做得再多,也无济于事。一个剧种,要活,要好,一定要出人出戏,包括京剧。 (金陵/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