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展老区经济的金钥匙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1日07: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蔡小伟 赵鹏

  地处福建西大门、曾是国定贫困县、又是全国四大水土流失区之一的革命老区长汀县,内无资源之优,外无侨亲之便;剩余劳动力达18万,占全县总人口1/3还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省末流。然而自去年以来,这里旧貌渐换新颜:海内外纺织服装企业踊跃来此投资办厂;原本劳力输出大县成了输入大县;新型农业模式正源源不断地使当地农民悄然变为农民工人……被称为“长汀现象”的这一变化,源于福建省正在大规模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源于这个战略带来的两把“金钥匙”———

  体制创新,用抓工业的思路激活山区农业

  长汀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三农’”,长汀县委书记黄福清说,“作为一个闭塞的山区,无论当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今天的结构调整,我们总比沿海地区慢上一拍。尽管是一步之慢,山区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时就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不想慢一拍,那就只能快一步。长汀把培育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作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深入调研,2001年,长汀县成立全资的国有远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远山总公司之下,又成立了蔬菜、花卉等10个专业子公司。总公司只负责两件事:品牌运作、标准定制。而子公司则完全按照品牌与标准的要求,由大户牵头,承揽全县的农业种养。

  程太阳今年37岁,是长汀县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但原来他家中只有3亩多地,一年收入5000至6000元。自从加入了远山公司,作为首批8个蔬菜种植大户之一,程太阳吸纳了周边30多户农民,专营大棚蔬菜。每个大棚成本3200元,总公司补贴一半,选种、施肥、用药及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成本完全由远山公司承担。依据标准生产的产品,经检验合格后统一打上“远山”品牌。联营的30来户农民从工资、地租和分红中,每户平均一年收入3000至5000元,最多的接近万元。

  “今年我们仅大棚蔬菜就可发展到1000亩以上,每亩地的产出至少比以前增值2至3倍。农产品全部以代理的形式,直销全国各大超市。据超市反馈回来的信息,‘远山’产品价格平均高于市场均价10%左右。”远山公司总经理、县农业局局长游松章告诉记者。

  让农民变成农民工人,把分散于全县的一家一户式的零散无序种养变为集约高效化的工厂式生产,整个生产销售流程全部是远山公司统一指挥下的企业化操作、品牌化经营,这就是长汀县委、县政府“快一步”的基本途径: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去年,长汀县已累计有4万至5万农民成为远山公司的工人,较之以前,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全县建立起各种无公害、绿色蔬菜和生猪、河田鸡、水果等基地,2003年全县仅新增绿色产值就达5129万元。长汀县工厂化的绿色品牌农业模式被不少投资商看好,今年初,福建盼盼集团与当地签约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冷鲜加工厂,一期已投资5000万元。

  以人为本,用劳动力资源集聚工业产业

  山区、老区该以什么样的手段吸引沿海产业转移呢?

  “传统的办法要么是‘吃资源饭’,要么就是承接沿海淘汰出来的或高污染或高能耗工业,这些办法对于长汀都不符合实际。”龙岩市委书记张燮飞说,“长汀是一个有着50万人口的大县,劳动力资源、与沿海对接的便利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1999年,香港南益集团来长汀“试水”纺织投资。这一最初的产业转移信号,立即被长汀人敏感地捕捉。为了迅速扩大规模,县委、县政府从各个渠道集中了近900万元,鼓励、补贴当地下岗职工、个体业主、农村群众租厂房、买织机,并出台优惠政策,半年内全县新增针织机2000多台、针织企业20多家。长汀纺织渐渐有了名气,一年内引来沿海纺织企业30多家。

  随着一批沿海企业踊跃来长汀投资纺织产业,税费等传统的优惠政策已不再是企业最看重的条件,长汀县也及时调整方案,把原本用于这些项目的补贴改用于对全县劳动力的培训。家住新桥镇的江惠罗就是首批受惠者。以前她守着2亩薄田,带着一个5岁的女儿,还要伺候因脑瘫病卧于床的公公,“日子苦得让人心里都长了草”。去年,听说政府每人资助150元,免费进行纺织培训,江惠罗报了名。经过一个月苦练苦学,考试合格后,她成为了威鸿公司的员工。“现在每个月我能挣600多元,等技术再熟练些,明年我家也可以盖新房子了!”威鸿企业中的3500多名职工,绝大部分都像江惠罗一样来自当地贫困农村。长汀县计划3年内对全县16岁至40岁的6万剩余劳动力全部进行免费的纺织技能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由劳动部门发给技能岗位证书,并负责推荐至本县纺织企业。

  随着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成功培训转化,福建沿海纺织企业纷纷落户长汀。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长汀已拥有各类纺织企业130多家,产值近8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11日 第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