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移民为什么不再上访(聚焦)(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02:35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本报记者周玉芬通讯员 粤水婷 巨额拨款缓解移民矛盾 广东现有水库移民137.7万多人。其中广东省扶贫办主管的六大电站移民约30万人;三峡水库移民0.7万人;广东省水利厅主管的面上新老水库移民共107万人。 大批水库移民的生活问题,成为了压在广东省有关领导和人大代表心头的大石,大家都在寻找着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1992年,广东省七届人大会议做出了“关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决议”。随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据此做出决定,从1993年至1997年,由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地方配套相应的资金,用于解决面上约100万水库移民的遗留问题(省属水电约30万水库移民另外安排资金解决)。 其后,广东省八届人大会议又做出了“关于继续实施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议案的决议”,从1998年至2002年,广东省投入资金从每年3000万元增加至每年6000万元。广东省政府从1992年至2002年十年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也投入了相应的配套资金,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移民和移民区的突出问题,缓解了水库移民的矛盾,稳定了水库移民的情绪。 “三公开、三监督”令移民拍手叫好 要彻底解决水库移民问题,光拨款还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和思路。在这方面,广东省的两个创新值得关注。一是建立《广东水库移民信息管理系统》:每一分钱都有对应的项目,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都可以随时查询、跟踪,任一村、任一项目、每一户人,任一年度或多年累计都可以随时查询并打印出来。二是实行“三公开、三监督”制度。广东省水利厅、省移民办向新闻媒体公布并公开承诺:每年年底,县和镇两级移民办必须把移民村的计划项目、资金、实施效果在该移民村张榜公布;接受正常渠道的监督,接受移民群众监督,接受各级人大监督。在实施过程中又进一步公开承诺,任一单位(包括移民村)或个人(包括移民群众)都有权到任一级移民办(包括广东省移民办)查询并打印需要的数据资料,这在全国水库移民行业是首创。这种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结合有效的廉政制度,直接接受移民群众监督的方法,堵塞了可能出现的漏洞,有效地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腐败,因而受到移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一村一策”全国首创 2004年是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决定面上水库移民议案继续实施五年的第二年。广东省水利部门把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进一步调整为实行“一村一策”,统一指导思想、统一规划、统一补助标准、统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制度。具体操作是“以危房、泥房拆建为重点,同时进行‘四通一’和村容村貌改造”,力图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人畜混居、污水横流”的落后面貌,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最落后阶层的水库移民在粤东、粤西、粤北农村或山区率先实现居住环境的小康。 对广东实行的“一村一策、验收销号”制度,水利部有关部门对此作了专题调查,认为这个思路和做法,可为我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1500多万水库老移民遗留问题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全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中是首创。 如今,水库移民已经逐渐过上了好日子,列入议案范围的面上84.898万移民中,除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3.82万移民外,其余的80.1万移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占95.5%;12.6125万移民达到或超过了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占14.86%; 移民人均收入也从议案实施前(1992年)的548元增加到2002年的2010元,增长3.6倍。移民的日子好过了,上访早已成为了过去。现在,一些移民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条件已赶上甚至超过当地群众的水平。 《华南新闻》 (2004年04月12日 第三版) | ||